菟丝花女配 第217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阮柔仔细去看,果然,说小兔子都是夸奖,小小一只,让人生不出吃兔的想法,只觉得好生可爱。

  五只兔子,应当是一窝的,三灰两白,此刻惊慌不已,挤在一起报团取暖。

  “哥,我们把它养起来吧。”她记得,养兔子也是一件来钱的生意,毕竟兔子能生。

  “本来就是给你养的呀。”阮荣之没懂,大方地道,“都给你。”反正也没二两肉,他不馋。

  阮柔好笑,没再继续解释,只她记得兔子是会钻洞的,一个背篓不大安全,又找了一个背篓,上下倒扣,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午饭时,饭桌上,阮荣之再次提起自己的光辉事迹,待大伯娘看过兔子,忍住了没给两个大白眼,“那么丁点大,能做什么用?”

  阮柔趁势提出自己的请求,“大伯娘,那几只兔子我想养着。”

  “养兔子?”阮大伯娘惊奇,他们这一遭有养猪养鸡的,还真没有养兔子的,不过小孩子养着玩玩,倒没什么可担心的,毕竟兔子吃草吃青菜,不废粮食。

  “行,那你就养着,等养大了,咱们再吃兔肉。”阮奶奶笑呵呵道,显然几个大人都没拿养兔子当回事。

  阮柔却正经把这当成了一项重大事业,当天就开始给兔子布置合适的窝。

  背篓家中还要用,显然不能一直给她用,便只能先养在柴房,为此常年大开的柴房门都被上了锁,提防兔子出逃。

  又寻来干茅草,铺成一个半圆的兔子窝,将瑟瑟发抖的兔子丢上去,兔子们调整了下坐姿,重新挤在一起。

  窝解决了,还有吃食,因着兔子还小,她不敢大意,去后面菜园摘了几颗大白菜,洗净再擦干,放至兔子身旁,随即退后几步。

  或许是闻见熟悉的青菜香,兔子们小心翼翼靠近,吧唧着三瓣嘴,吭哧吃起来。

  只是吃了就得拉,很快,被兔子便便熏到的阮柔第一次体验养兔子的艰难。

  认命打扫干净,一天时间就这么匆忙而过。

  接下来,阮柔全副心神都扑在几只兔子身上,谨防逃跑的同时,给兔子准备干净的吃食和水,总之,将小心谨慎刻在了额头上,连小堂兄几次喊她出去玩都拒绝了。

  阮荣之虽然喜欢兔子,可稀罕的是上桌后香喷喷的兔子肉,对塞牙缝都不够格的小兔子实在提不起兴趣,更不懂为什么堂妹如此兴致勃勃。

  但妹妹是自家的,还能怎么办,只得配合着去山脚找兔子爱吃的草,洗净晾干,也不知道妹妹哪来这么多讲究。

  原本山上的草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养兔子几日下来,他就发现了不同,知道兔子最喜欢吃猫尾草,其他的诸如大麦草、小麦草也掺和着吃,萝卜青菜不拒绝,总之,还蛮挑剔。

  一两日砍不下来,大人们也只以为是小孩子胡乱养,等过了半个月,阮柔将兔子装在背篓里出来遛弯,顿时发觉不对劲。

  “这兔子,是不是长大了不少?”阮大伯娘迟疑问,不知是不是自己眼花。

  “是大了不少。”阮大伯给出肯定的回答,同时夸赞,“养得不错,溜光水滑的,再养养指不定就能吃了。”

  阮柔一见,立时将兔子藏在身后,认真道,“大伯,我是正经养的,养大了还要生小兔子呢。”

  阮大伯娘稀奇,“五只还不够,再生养得过来吗?”两个孩子的忙碌她看在眼里,没计较是因为家里没多少活,等来年春天可就不能继续闲着了。

  “大伯娘,兔子不仅可以吃兔肉,还可以卖钱,等我养一大堆兔子,家里就有钱了。”

  阮大伯娘一怔,随即心一软,怜惜地摸摸她都说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可云娘这孩子,父丧母改嫁,六七岁的年纪,去田家回来后便格外地懂事,比自家臭小子懂事多了。

  “嗳,那就养着,等兔子卖了钱,伯娘给你买肉吃。”

  “好。”阮柔应着,对待兔子更加精心。

  

第205章 秋去冬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温度逐渐降下来,五只小兔子长成半

  秋去冬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温度逐渐降下来,五只小兔子长成半大兔子,眼看着等来年春天就能产崽生下兔子,阮柔照顾愈发精心。

  更喜人的是,某一天早上,阮柔来到柴房专门隔出来的兔笼,竟凭空多出一只雄兔,如此,六只兔子里两雄四雌可谓十分得宜。

  除去坚持养兔子这一点外,阮家与先前并无太大区别,故而这个年关也过得紧巴巴。

  因着阮柔回来的第一年无冬衣,阮奶奶出钱额外做了一身棉衣,其他阮家人则依旧穿着几年前的旧衣,唯独吃食上,比往日更大方,从腊八开始,家里的饭食由半稀粥变成浓粥,一家子的精神头都比往日足。

  大人们依旧忙个不停,孩子们却彻底玩疯了。

  村中不甚富裕,阮荣之年纪大了,自觉去旁人家蹭吃蹭喝的事情不能多干,故而带着小堂妹自力更生。

  锦绣村靠山却无吃糖积水,唯独村前一道溪流路过,溪水和缓,平素村人洗衣、灌溉的水基本都从这里取,至于吃食用水则全靠村中的一口井。

  冬日气温降低,溪水面上结了一层浅浅的冰,村人若要用水,只需要拿棍子轻轻一击,就能破开一个洞,但冰水寒冷,村人宁愿花点力气打井水也不愿意贪便宜用溪水,故而溪流处少有人来。

  此刻,两道小身影慢慢从远处靠近,那小心翼翼的模样仿佛做贼。

  “哥,来这里做什么啊?”阮柔有些好奇,一边搓手,一边小跑着跟上。

  “嘿嘿,带你来捞鱼。”

  不一会,两人靠近溪流,阮荣之在岸边随意抛了一块石头,砸出一个木桶大小的洞,随后,忍着冰水放下一个条筐。

  阮柔毕竟在现代学过理化知识,此刻一见便明白是利用冬天冰下的鱼缺少氧气的缘故,但这般网鱼还是第一次,故而也颇为新奇地看着。

  前后一连放下三个筐子,筐口用枯草缠紧,届时鱼儿进去容易出来简单。

  一切完毕,阮荣之双手早已冻得通红,却欢喜异常。

  “走,云娘,咱们先回去,过两个时辰再来看。”招呼着人,他一边走一边嘚瑟,“嘿,我也是有一次赶巧发现的,冬日结冰凿个洞,那鱼儿就容易往里钻,还省了过年买鱼的钱。”

  附近村子习俗,过年饭桌上可以没有鸡鸭,鱼却必须得有一道,曰年年有余。

  两人回去暖和身子,吃饭睡觉休息一阵,等半下午再来到溪边,捞起三个筐子,一共得了五尾鱼。

  “回去。”拎着鱼,阮荣之雄赳赳气昂昂,似得胜的大公鸡。

  等回了家,阮大伯娘自是一阵夸,留下两条大的先养着,余下三条,两条炖了鱼汤,香浓无比,勾人胃口,另一条取下鱼肉做了鱼丸,也是一道好菜,一家五口吃了个心满意足。

  有道是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十二月,时间就跟插上了箭般,飞速划过。

  腊月二十到二十五,是锦绣村约好一起去镇上置办年货的日子。

  难得的热闹日子,锦绣村村长特意从外面借了头牛,又拼拼凑凑架了辆牛车,专为村人往来市集使用,一天可以来回四趟,故而锦绣村众人家家欢欢喜喜,即便什么都不买,也愿意花上一文钱往返去镇上逛逛。。

  故而,廿三这日,阮柔与阮荣之也得以大人跟着去镇上凑热闹。

  牛车从锦绣村去镇上,从大路走比从丰收村绕路还要近些,即便老牛悠悠慢行,约莫不到一个时辰就到达镇上。

  阮柔下牛车时精神尚好,心道若阮家能有一辆牛车就好了,不过不能操之过急,等她兔子养好,牛车当不远了。

  时隔几月,久违的镇上许闹许多,尤其开着各色商铺的街道,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了两站红灯笼,衬得整条街道红彤彤一片,格外喜庆,行走其间的老百姓俱都面带笑容。

  “咱们先去摆摊把鸡卖了。”阮大伯娘在前,以迅捷的脚步在人群中穿梭,寻找合适的摆摊位置,阮柔和阮荣之夹在中间,由最后挑着大背篓的阮大伯照看。

  是的,再次来镇上,阮大伯娘依旧选择了带点东西来兜卖。

  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家里的几只鸡,因着害怕鸡瘟的缘故,一般农家养鸡也就十来只,这次阮家就带来了八只,堪称大手笔。

  除此外,先前贮存下来的板栗,炒制了二十斤,还有阮柔趁着过年材料丰富极力要求制作的栗子糕,一块块不到巴掌大小,却格外小巧精致,阮柔对其抱有厚望。

  “就这吧。”好不容易寻了个空隙,阮大伯娘赶紧占住,等阮大伯赶到,用大背篓占住,几人都松了口气,倒不是累的,而是摩肩擦踵,硬是挤得满头大汗。

  左右看看,尽是摊贩,摊子上卖的东西也五花八门,田地里种的蔬菜瓜果,自手工编的背篓篮子,家养的鸡鸭鱼肉,还有各色自家炸的小吃,不时还能听到公鸡咯咯的打鸣声,热闹非常。

  卖东西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同样不少,刚坐下不一会就有人逛到摊子前,一口气买下一只鸡、一条鱼和半斤糕点。

  鸡是活鸡,只双脚处用一根草绳绑了,羽翅是早剪掉了的,飞不起来,买的人往背篓里一放就成。

  至于杀自然不用当场杀,一来他们就摆个摊,工具不足,二来人家指不定等过年前一天再杀,且得养两天。

  开门大吉,接连又有几位了人上门,都没空着手离开,数数挣的钱,阮大伯娘乐得喜笑颜开。

  约莫时间快到中午,摊子上的东西卖得差不多,足足挣了好几百文,阮大伯娘问,“要回去吗?”

  不等人回答,她又自言自语,“算了,还是等卖完吧。”

  本来他们预备在镇上待一上午,跟中午的牛车回去,如今眼看生意好,大伯娘便舍不得了。

  “那就再等等。”阮大伯拍板,遂了她的意。

  出门大半晌,几人肚子都有些饿,大伯娘从背篓底部取出来的干粮,不出意外,还是饼子,不过因着今日生意好,大伯娘难得大方,找了户羊肉汤馆子,就着热汤啃饼,倒也吃得心满意足。

  剩下的东西不多,叮嘱阮大伯看着摊子,阮大伯娘再次带着两个孩子开始大采购。

  过年嘛,几副对联是必须的,糕点自家会做,省去一笔花销,炒货瓜子花生等小吃,再扯上半匹布,阮大伯娘计划给家里两个小的各做一身里衣。

  采购完毕,满载而归,摊子上只剩最后一点东西没卖出去。

  见天色不早,阮大伯娘蹙蹙眉,看看四周,摊贩和客人已经不多,懒得再等,索性拿剩下的东西跟几个摊贩互换了点东西,摊子彻底空了。

  天色未黑前,阮家乘着牛车款款归家。

  下了牛车,阮柔有心打听,便问,“大伯娘,牛车要多少钱啊?”

  阮大伯娘看向原地的牛车,同样带着艳羡,“车倒不怎么值钱,但牛值钱啊,正值壮年的牛,一头怎么说也得有八两,好的十两不止。”

  驴车倒是能便宜点,三五两就行,可牛好歹能犁地,载东西也吃重,驴可不行,故而,村人们有钱的还是宁愿多费点买牛。

  至于锦绣村为何连头牛都无,自然是因为村中田地贫瘠,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上更为悬殊,换言之,那点贫地自家人就能种完,何须买牛。

  羡慕完,几人归家,阮奶奶早已做好了晚饭。

  吃罢饭,依旧是熟悉的数铜板环节,农家靠种田为生,偶尔去赶集卖些自产自销的小商品,来往使用的皆为铜板,至于银子,那是官商才能有的,至少阮柔在阮家从未见过银子,就连先前小李氏带走的十两银,其实不过十串铜板。

  但铜板有铜板的乐趣,一百枚串成一小串,最后看时,桌上多了两串又三五十,也就是说,一天就挣了两百三十五蚊。

  “要是天天这样就好了。”阮荣之瞧着铜板眼睛亮晶晶。

  阮大伯娘薅了一把他的头发,好笑道,“哪有那么好的事,鸡是养了大半年的,糕点挣钱可也费了不少糖和鸡蛋,再有,你河里的鱼攒了不少天,数数忙活了多久。”

  总而言之,挣的这两百多文,虽然是一天挣的,可确却是阮家多日的积累,非一日之功。

  唉,微叹口气,阮奶奶收了属于公中那份,各自归置。

  年货置办齐全,接下来只等过年。

  阮柔彻底没了安排,整日里最重要的是就是兔子的一日三餐以及兔笼的打扫。

  阮大伯娘本还想将那只不请自来的野兔宰了给过年加个菜,被她阻止,眼看冬天过去,兔子就要繁衍,可不能这时候吃了。

  最主要的是,原先五只兔子是一窝的,以她浅薄的知识,实在不知道能不能配对,故而最后这只野生的格外重要。

  知晓眼馋许久的兔子还不能吃,阮荣之表示颇为遗憾,直到阮柔安慰以后补他三只才勉强满意。

  阮家这边和乐融融,远在丰收村的田家,气氛却格外沉重。

  事实上,自打阮家将孙女接走,田家众人就觉处处不顺心。

  与阮家类似,田家上头一位老人,下面田父和小李氏,再就是前任留下来的两个孩子。

  田父自不必说,虽是家中唯一男丁,可作为读书人,家中大小事务一概不沾,等冬节私塾放假就整日窝在家中书房,美其名曰备考。

  对此,小李氏自然没什么意见,毕竟田父考上她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