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23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那日他们奔波一月有余,终于从外面赶回青州府,一路风尘仆仆。

  却在路过一处山峰,恰好瞧见有人不慎掉了下去。

  也就是那一刹那,熟悉的面容在眼前一掠而过,她以为自己没看清,可脑海已经自动回应。

  “救人啊。”声音急促嘹亮,如陷入危险的幼兽,只会本能发出求救的呼声。

  然而,到底为时已晚,他们赶到的时候,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是她,强硬要求商队下崖救人,这才救回了他一条命,所以他欠她的。

  一开始,她万分后悔,没能及时救下人,可在看见男人醒来一无所知的那瞬间,她狂喜不已。

  救命之恩,以身相许,是话本里永恒的篇章,她救了他,所以他得娶她,再简单不过。

  于是,她私心作祟,谎称对男人的过去一无所知,硬是强留下了失去所有记忆的他。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与他在一起的时间,她总是满心的欢喜,如同面对心爱的情郎,可只要两人一分开,无处可藏的焦躁和愧疚,就会冒出来腐蚀她的心灵。

  她不敢想象,有朝一日,他恢复记忆,记起自己的妻子,然后对她横眉冷对、仇恨敌对的模样。

  无数个夜晚,她求神拜佛,希望佛祖保佑,男人永远不会恢复记忆。

  所幸一年来,佛祖都满足了她的愿望,男人安安生生,依旧如同一张白纸。

  可为什么,要在她相信自己终将幸福的时候,再来这一出呢。

  “小姐,药好了。”丫鬟丁香小心地端上药,她才反应过来,不知不觉半个多时辰过去。

  碗里漆黑的药是她早已闻习惯了的味道,她舀起汤药,轻轻吹动,方才递到男人唇边,一勺药渐渐渗了下去。

  忽的,她似想起了什么,眉眼微动,道:“你下去吧,我想和乾郎单独待一会。”

  “是。”丁香安静退下,仿佛自己压根不知自家小姐要干什么,更不知道,很多次,院子里枯死的植株究竟是为何。

  丫鬟离开,屋中只剩下两人,田语蓉站起身,居高临下打量躺在床上的男人,目光哀怨。

  “乾郎,你不要怪我。”一边说,她一边后退,直到退至墙边,手中的碗抖了抖,最终还是坚定地将药倒进了墙角的盆栽里。

  黑漆漆的药慢慢渗进黑色的土壤,颜色上丝毫看不出异常,只那股子药味挥之不散,提醒着别人这里发生过什么。

  田语蓉皱起眉,从身上解下一个荷包,取出里面的沉香木,扔进去再打开窗子,药味虽然还有,可到底不那么显眼,待丫鬟将盆栽换出去,下一次进来的又是一株崭新的。

  她的嘴角微微露出一个浅笑,将药碗放在桌子上,重新回到床前。

  “乾郎,你不要怪我,好不好。咱们就这样,不好吗?”

  不出意料,床上的人毫无反应,她也不介意,就这么坐下来,静静地看着。

  也不知过去多久,一阵呻吟声传出,她慌忙起身,“乾郎,你怎么样了,头还痛不痛?”

  “语蓉,没事,我这是怎么了?”

  “你不记得了吗,回来路上你的头痛之疾又发作了,章大夫说是老毛病,药方都没开。”语气颇有些不满。

  君乾感受嘴里苦涩的药汁味,轻笑,“想起来了,你可别欺负章大夫。”

  “我哪敢欺负他。”田语蓉不满嘟唇,“他可是大伯请回来的。”

  君乾看着她直摇头,“都是一家人,你何必分得那么清。”

  “是我非要分得清吗?”她一下子火气上来了。

  君乾回忆着了解到的田家消息,顿时头疼不已。

  青州府田家,是百年的制香世家,在整个大夏朝都有一席之地。

  田家上一代,拢共有三位老爷,其中大老爷和二老爷是嫡出,三少爷是庶出,这本没什么。

  可架不住二老爷家只生了一个女儿,也即眼前的田三小姐。二老爷如今已经四十岁,小妾通房纳了一大堆,努力耕耘几十年才得一个嫡出女儿,对再生一个儿子实在不抱什么希望。

  二房无子,自然不能继承田家家业,要么招赘、要么过继。

  三房同父异母,嫡出一方自然不乐意过继庶出子的孩子,可一母同出的大房夫人却也不乐意,嫡长子的孩子变成嫡次子的,家产又还是那些,自然不同意。

  后来,大房提出了兼祧一说,二房又不愿意了,兼祧代表他们还是没儿子,到时候女儿什么都得不到,还得替人家养孙子。

  一个个算盘打得精巧,也就造成了二房的尴尬境遇,要么从外面过继一个同族的孩子,要么同意大房的兼祧,哪一个都不是好选择。

  田三小姐闹着要招赘,亲事就这么耽误下来,再后来,就是他全无记忆被三小姐救了回来。

  其实他知道三小姐的意思,对方对他的好,他不是感受不到。

  可一来他不想入赘,正常男儿谁会想要入赘跟女方姓,连自己的姓氏都无人继承,二来,他总想着恢复记忆,可以找回原来的亲人,届时婚嫁自有父母安排。

  想到这里,他喟叹一声,“语蓉,你别为我耽误时间了,找个好人家吧。”

  “我不!”田语蓉气得眼睛都红了,“你明明知道,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喜欢上了你。从我捡回你的那天起,你的命就是我的。”

  说着她就哭着跑了出去。

  徒留床上的君乾颇为无奈,一年来他劝了不知多少次,可每次都跟现在一样,且救命之恩,他现在身无分文,又该如何报答。

  他不知道的是,出门后,他眼中伤心不已的三小姐,倚在墙上,却是轻轻笑了出来,真好,他什么都没有想起来。

  

第22章 安平镇,杏花村。 阮父如往常一般在木工房做着木工,小石头在一旁跟着练手!?

  安平镇,杏花村。

  阮父如往常一般在木工房做着木工,小石头在一旁跟着练手,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

  “谁啊,来了。”他奇怪,乡下可没有爱敲门的。

  打开门,是一个略有点熟悉的人,他回忆着,突然一拍脑袋,“你是慧娘铺子里的吧,可是慧娘有消息传回来?”

  “伯父,是的。”来人是铺子里的小伙计,名唤盛子,“商队从府城带到铺子里,我就给送过来了。”

  “哎呦,真是麻烦了,”阮父闻言面上扬起喜色,“下次来信你们不用送,我们去镇上的时候去铺子里问问就行。”

  小伙计客气道:“应该的。”人家攀上高枝去了府城,他还留在安平镇,巴结点指不定能有机会回去呢。

  “累了吧,赶紧进来喝杯水。”阮父连忙邀请人进来,吆喝儿子给人倒水。

  盛子想着要拉拉关系,遂也不拒绝,跟着进去。

  奈何两人实在没有共同语言,小石头如今认的字不少,在一旁磕磕绊绊给阮父读信。

  “好好好,一切都好就好。”阮父听完一连道了三个好,可见其高兴。

  “小石头,去喊你娘回来。”

  小石头遂又蹬蹬蹬往外跑,阮母一般就在家里的菜地转悠,他一逮一个准。

  约莫一刻钟,阮母提着菜篮子回来,同样满脸带笑。

  “哎呀,小伙子辛苦了,中午就留在家里吃饭。”她可比阮父会做人多了。

  盛子本想拒绝,可小孩子扒着他的腿硬是不让走,他硬是坐到了午饭出锅,好在掌柜的给了他一上午的时间,不必担心耽误了店里的活。

  有客人在,还带来了女儿的好消息,阮母这顿饭是下了血本的,不仅拿出了过年存下来的腌肉,还现杀了一只鸡,又打了五个鸡蛋,硬是做了一桌丰盛无比的饭菜。

  “多吃点,多吃点。”阮母热情招待,不断往人碗里夹着肉。

  盛子吃得满嘴流油,这可比店里的伙食要好吃得多,这一趟不亏。

  一顿饭吃完,阮母想要知道的消息也了解得差不多。

  “都是自家做的,你别嫌弃。”

  临走时,盛子还硬被塞了一篮子的菜蔬,其中有阮母刚从地里摘出来的新鲜水灵的蔬果,还包了好几块早上灶间做的发糕,如今天气不热,带回去还能吃。

  连吃带拿,盛子颇为不好意思,“谢谢叔婶了。”眨眼间,关系已经从生疏的大伯变成叔婶,可谓进步飞快。

  “客气啥,我看你就跟看我家石头一样。”阮母笑呵呵地,“还是那句话,下次你们就不用送了,这么远的路呢,有空我们自己去拿。”

  “好嘞。”盛子其实也就先送这一次,后面如何还得看掌柜安排,想也知道,不可能一直给人送上门。

  等人走远,阮父阮母连带小石头才进了屋。

  阮母拿着信,道:“小石头,你再给我读一遍。”

  小石头任劳任怨开始读信。

  “爹娘拜上。女儿已顺利来到府城,如今一切安好......望爹娘在家兀自珍重,小石头还小,不要太多苛责,女儿接下来每半个月会寄一封信到安平镇的陈氏香料铺,爹娘可自行前往取信。若家中有事,可寄信到青州府凤凰大街的春林香斋。”

  小石头一口气读完,正歇了口气,却见亲娘捏着帕子擦拭眼角,竟然哭了起来。

  他一急,“娘,你别哭呀,姐姐在府城好好的。”

  “你小子懂得什么,她一个姑娘家,在府城无依无靠的,被人欺负了都没人撑腰。”

  “不是还有他们东家嘛。”

  小石头的嘟嘟囔囔以为没人能听见,不料被人揪住了耳朵,赶忙呼救,“娘,疼疼疼。”

  “知道疼就好,你姐对你那么好,你个小没良心的。”

  小石头哪能认下这个罪名,连喊冤枉,“我哪有,我还想着有钱了带爹娘你们一起去府城呢。”、

  “靠你,不知得猴年马月了。”阮父在杏花村待了一辈子,也没攒够去府城落地的银子,瞧着小儿子放大话就忍不住打击一下。

  “哼,别瞧不起人,早晚有一天。”小石头表示梦想还是要有的。

  “行了,别皮了。”阮母发话,“赶紧给你姐回一封信,明天去镇上请人送去。”

  小石头遂乖顺下来,按照阮父阮母所言,书写回信。

  “慧娘,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府城也要好好的,不用顾念家里,在外面该吃吃该喝喝,不要舍不得花钱......”

  全程,阮母说什么他写什么,毫无文笔可言。

  阮母想了想,又让加了句,“以后有空,我和你爹会去府城看你的。”

  “真的吗?”小石头兴奋道,“那怎么不带我。”

  阮母无言,“不耐烦道:“带、带你,行了吧。”

  于是他修修改改,又加了自己,“以后有空,爹娘和我会去府城看你的。”方才满意收笔。

  这是他第一支毛笔,笔尖已经有些秃了,可他依旧舍不得换,主要是费钱,反正他除了练字,真正用到的时候也不多。

  翌日,阮母来到镇上托了镖局送信,除去信外,还带了一坛子自己在家腌制的咸菜,慧娘最喜欢她腌的味道,又特意去陈氏香料铺给人道谢,送了镇上时兴的糕点,可没少花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