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365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而从卫生院包扎好回家的孙二狗,没了外人,将真实情况一说,立即一家子同仇敌忾。

  孙家父母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上面三个都是闺女,上面老大老二已经出嫁,老三如今二十,因着要的彩礼高,至今还没能嫁出去,至于老四,也就是孙二狗,今年十九,是大岭村周围十里八村有名的二流子,别说婚事,普通人家碰见都得绕路走。

  故而,当初孙二狗打上那城里知青的主意,孙父孙母其实都默认了,此时闻言,气不打一处来,只听孙母气呼呼道,“二狗,刚才你怎么不说,那贱蹄子把你害成这样,就该让公安把她逮走,还想回城,我呸!”

  孙二狗在外混了那么多年,小偷小摸没少干,可也没害过人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他心里还是有数的,要是事情成了,他有把握逼着知青认下,可现在不是没成么,要是再闹出来,少不得一个流氓罪,那可是吃枪子的大罪,他可不敢,因为,如今自作自受,也只能认了。

  孙家的事如阮柔所想,基本没掀起什么波澜。

  而阮柔,则依旧颠簸在回城的火车上,此时的她,正思考着回城的退路。

  去年冬天,国家恢复了高考,可惜,原主知道消息时已经太晚,短短半个月的复习时间,加上下乡多年,天天在地里劳作,早将书本上的知识忘了个七七八八,高考自然没考个好成绩。

  好在随着高考恢复,知青得以回城,阮家愿意接受,原主这才能够回来,只是,一没工作,二没多少积蓄,回城了如何谋生依旧是个大问题,总不能一直指望阮家养活,更何况,阮家也不一定愿意白养个女儿。

  复杂的思绪中,绿皮火车行驶了三天三夜,期间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原主的家乡-沪市。

  七年时间过去,如今的沪市,比之原主记忆中的,更为繁华热闹,一时叫阮柔有些目不暇接。

  艰难拖着几个大麻袋,阮柔艰难下了火车,没走多远,就见前方不远处,几道熟悉的身影正朝自己走过来,正是原主的爸妈,阮父阮母。

  岁月催人老,二老比原主两年前上一次见面比苍老了不少,鬓角的白发成簇成簇地扎根,显见已经上了年纪。

  “茵茵,这儿。”阮母抬手招呼。

  阮柔快走几步,迎上前去,脸上露出一抹和煦的笑,“爸妈,你们怎么来了。”

  “这不是估摸你今天回来,我说我来接,你爸非要请了假一起来。”阮母上下打量女儿,眼角有些湿润。

  “行李给我吧。”比起多愁善感的阮母,阮父有些沉默,看向女儿拖着的大大行李袋,伸手就要接。

  阮柔也没拒绝,她自己着实没那么大劲儿,分了一大一小两个分别给阮父阮母,三人一边走一边说话。

  “爸妈,你们身体还好吧,大哥大嫂和几个侄子侄女怎么样了?”

  “好好,一切都好,就是你在乡下受苦了。”阮母到底心疼女儿,絮絮叨叨个没完。

  走出车站,阮柔抬头看了眼头顶明媚的太阳,有些感慨,“真是好久没回来,没想到沪市变化这么大。”

  “其实也就那样,你回来有时间多逛逛就熟悉了。”阮父笨拙安慰。

  从火车站口到阮家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也没浪费招呼人力三轮的钱,三人拖着行李上了公交,车上人多,很多话不是那么好讲,气氛便有些沉默下来。

  又是颠簸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在中午饭点前,终于回到了阮家。

  阮家在城西一片小弄堂里,是土生土长的沪市人,不过也只是听着光鲜,家中足足七口人,仅靠阮父和阮大哥大嫂三个人的工资过活,下面还有三个小的,日子可想而知,并不宽裕,不仅钱财上捉襟见肘,就连住房也是。

  原主的记忆里,阮家房子不过三四十平方,两室一厅的格局,灶房和卫生间都是一个大层楼公用的,当年原主没下乡时,还是跟着阮父阮母住一间屋,中间想办法用薄木板隔开,阮大哥因着要娶妻单独住了一间,如今,七年过去,人口不见减少,反而增加,只要一想,阮柔就颇觉头大。

  果不其然,上楼的空隙,就听阮母道,“你大哥的厂子效益一般,他又是本地人,家里有房,所以这么多年也没轮到他分房,如今还住在家里,你哥嫂带着两个侄子睡,你小侄女跟我们睡,就是你原先睡的那块儿,你回去了,就要跟你侄女挤一挤了。”

  “好。”回来的路上,阮柔就想过住房问题,如今只能接受,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阮母继续絮叨,“得亏你在乡下没结婚,好多在结婚有了孩子的,都没舍得回来,不过也有狠心回来的,你小时候玩耍的好的梅子姐还记得吗,听说就是跟人离婚了回来了,如今在家日子也不好过。”

  “我年纪还小呢。”阮柔回道。

  “也是,你下乡的年纪小,也怪我和你爸没本事,”阮母有些心酸,“不过二十三也不算小,是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等你住下来了,我找人给你相看相看,挑个好人家。”

  阮柔皱眉,没有直接反驳,只是道,“妈,我不急,才回来,看看情况再说。”

  “嗯,等等再看吧,现在城里乱糟糟的,挑一个好的对象也没那么容易。”阮父难得插了一句,如今回城的女知青多,男知青只会更多,整个沪市仿佛都因此燥热起来,他没想稀里糊涂把女儿嫁了。

  “可家里这情况。”阮母为难,心疼女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家里实在没有能力再养一个闺女了,自从知道女儿要回来,儿媳不知撒了多少回气,还是老头子强硬压住,否则啊,她都不敢想。

  阮柔可不知道阮母心中的小九九,毕竟上辈子,孙二狗是直接赖上原主跟回来了,有那二流子在,阮家一家子倒是很安生,但凡敢说一句难听的,孙二狗就敢摔摔打打,几回下来,除去阮大嫂偶尔偷偷抱怨几句,其他人都不敢再说什么。

  不过即便知道,以阮柔的性格来说,只要阮父阮母不赶她走,其实她就能安生待在阮家,毕竟,阮家的房子是阮父阮母的,可不是阮大哥自己挣的,但若阮父阮母站儿子那边,她也没什么好说的。

  几人心思各异,等进了巷子,阮母便收了话,跟一路碰见的街坊邻里打招呼,最近返城的知青多,原主夹杂在其中并不显眼,打过招呼也就完事。

  阮柔跟在后面,边笑边喊人,好在有原主的记忆,不至于发憷。

  

第441章 终于,上了三楼,阮家门前,阮母上前掏出钥匙开门,家中只有一个小……

  终于,上了三楼,阮家门前,阮母上前掏出钥匙开门,家中只有一个小豆丁。

  阮母跟阮柔介绍,“这是你小侄子,大侄子大侄女都去上学了。”随后朝着小豆丁介绍,“来,成材,叫姑姑。”

  “姑姑。”

  小豆丁很是乖巧,阮柔摸了摸小孩的头,从兜里掏出一块大白兔奶糖,“成材乖,来,吃糖。”

  沪市的孩子照样缺糖吃,小豆丁欢欢喜喜接过,剥了糖纸,直接塞进嘴里。

  就如阮母所说,家里住房着实紧张,一共就三四十平的鸽子笼,分了两室一厅,阮柔跟着走进去,只觉得哪哪都挤。

  “来,你到时候跟小红睡一张床,哦,对了,小红就是你大侄女。”听着名字,阮柔心里嘀咕,这老阮家重男轻女很严重啊,男娃就是成栋成材料,女娃就是随意的小红。

  当然,兄嫂家的侄子侄女,阮柔管不了那么多,可推己及彼,可想她回来后的待遇估摸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路奔波,阮柔稍微整理了下行李,等到中午,阮大哥大嫂一起回来,不管心里如何想,面上还是很欢迎的。

  “小妹下乡那么多年,如今可算回来了,以后在家好好歇歇。”阮大嫂笑盈盈说着,一副心疼的模样。

  倒是阮大哥,皱眉看着不大满意的样子,看向桌面上的几道荤菜,更是眉头蹙得老高,“回来就安生带着,看看能不能找个工作,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吃干饭。”

  这话一出,饭桌上的气氛有些沉寂,片刻后,阮母笑着打圆场,“工作哪里是那么容易找的,你不也是接的我的班,小茵才回来,看看情况再说。”

  话毕,众人有志一同忽略刚才的话题,继续吃饭,只是怎么都回不到一开始的轻松氛围了。

  吃过饭,几人没多聊,阮父和阮大哥阮大嫂略坐一会儿,就匆匆赶回去上班,家中只留下阮柔和阮母以及小侄子。

  阮柔正收拾着行李,准备先睡一会儿,火车上的三天三夜,她只有硬座,是坐也没坐好,睡也睡不安生,如今困倦得紧。

  刚盖了被子,就见阮母进来,她奇怪,“妈,怎么了?”阮柔问。

  阮母面上带着些愧疚,“小茵啊,你别把你哥说的那些话放在心上,这里也是你的家,找工作的事不急,你才回来,等缓缓再说。”

  “嗯,我知道。”其实阮家还真不是阮大哥说了算,虽然阮大哥大嫂夫妻俩都有工作,可两个人工资加起来还不一定有阮父这个高级技术工高,更别说两人还有三个孩子,阮柔可以肯定,小两口肯定还靠阮父补贴了。

  掂量了会儿,她问,“妈,我这次回来,也不知道你和爸是怎么想的,现在工作没那么好找,要是我一直找不到工作,倒不如不回来了。”

  阮母嗔怪,“哪有这样的话,再不济你爸也养得起你,乡下哪里是你这样的姑娘待的地方,你还年轻,工作的先找找,要是实在找不到,等过上一阵子,我找媒人寻摸,看有没有好的对象。”

  阮柔沉默,跟她想的差不多,对这个女儿,阮父阮母未必全然没有疼爱,可到底有限,起码比不过亲儿子亲孙子,想长久在阮家白吃白喝,显然没戏,当然,也不是说阮柔就是爱占人便宜的,哪怕对方是这具身体的亲爸妈,但心里到底不是滋味。

  “我知道了,妈。”阮柔暂时不想找对象,事实上,对未来的计划,她还是有打算的,前路无非三条,一条最简单也最不由人的,那就是嫁人,可下辈子过的如何,就全看嫁的是人是鬼了。

  二来嘛,就是做点小生意,这年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可谓遍地商机,只要肯花力气、舍得辛苦,就没有赚不到的钱,可太辛苦了,上辈子,辛辛苦苦将蛋糕店做成全国连锁的大品牌,阮柔可是没少操心,这辈子,她想走条轻松点的路。

  所谓轻松的路,在阮柔这儿,其实就是参加高考。自打去年底,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就激起了几乎所有知青们的热情,可惜的是,僧多粥少,长久与课本知识脱节,加上复习时间短暂,复习的同时还得继续下地干活,大多知青们只是做了个陪跑,白浪费五毛的考试费。

  原主就是去年落榜无数考生中的之一,如今是三月,等到六月,就会有正经的夏季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间,阮柔想要趁着时间好好复习,争取一次上岸。

  她也没瞒着,以后看书学习报考,都要在阮家人眼皮子底下,当着阮母的面,她索性说了,“妈,我想要继续参加高考。”

  “高考?”阮母一惊,“你去年不是考过了,没考上?”

  “嗯,去年人多竞争太大,而且还要下地干活,我就没考上,但我之后一直在学习,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我想再努力一次,试试看。”

  阮母有些犹豫,三个月白吃白喝,就是自己亲闺女,她也有些难以接受,可女儿想要参加高考,那是图上进,她们做爸妈的也没理由拦着。

  半晌,她才笑着同意,“好,那你就好好复习,争取考上个好大学,也让我和你爸光荣光荣。”

  “嗯。”阮柔见她同意,这才伸手,从衣服内兜里掏啊掏,掏出个小布袋,“妈,我在家里吃喝,怕大哥大嫂那边不乐意,这点钱就当我的伙食费,不多,但供我三个月吃饭应该够了。”

  阮母看着女儿递过来的三十块钱,有些沉默,三十多吗,其实不错,家里老头子一个月的工资就有六七十,少吗,其实也不少,起码绝对够一个人吃三月的饱饭了,让她沉默的是,亲女儿回来,不过在家吃几个月饭,竟然还想着要给钱。

  这让她这个当妈的有些伤心,可伤心之余,想到中午饭桌上亲儿子说的那些,不免有些心酸,甚至隐隐有些齿寒,对亲妹子尚且如此刻薄,以后他们老了,还能指望上这个儿子吗。

  不怪阮母想得多,而是他们老两口对亲儿子可谓掏心掏肺,当年儿子毕业,没有工作,是她从自己的工作上退下来让儿子顶岗,之后娶妻结婚生孩子,无一不是他们操的心、掏的钱。

  再后来,大儿媳吵着闹着要工作,也是他们花钱买的,连带着女儿都没能捞上一个工作,硬生生在十六岁的年纪下了乡,一待就是七年,今年好不容易政策松动能回来了,结果,刚进门就是亲哥的嫌弃,怎能叫她不寒心。

  也就是现在老头子还能挣钱,若等以后退下来了,保不齐他们也是被儿子嫌弃的废物,这么一想,阮母顿时觉得女儿受委屈了,而且,还有些不可言说的心思,毕竟,要是儿子靠不住,起码还有个女儿靠得住。

  “这点钱你就好好收着吧。”阮母将女儿的钱推回去,“家里还能缺了你一口饭,你爸还在上班挣工资呢。”

  “行。”阮柔可没想到,不过几句话的功夫,阮母就想到那么多,甚至想到了以后的养老问题,见阮母不收,她也没坚持,只想着等后面直接给家里补贴些伙食也是可以的。

  “你身上的钱也不多,省着点用,不用给家里买什么,”阮母拍拍女儿的手,“你不是要参加高考吗,既然要靠就好好复习,拿这钱去买些学习资料,要能考上大学,比什么都强。”

  阮柔应了,最后,不仅手头的钱没给出去,还接了阮母赞助的五十块钱。

  “这是我和你爸补贴你的,你好好收着,也别跟你大哥大嫂说,他们俩那性子,都不是大方的。”到底是亲儿子,阮母这话绝对是保守了,以阮柔来看,阮大嫂且不说,阮大哥绝对是个抠搜且冷心冷肺的。

  母女俩说过话,阮母出去顺便将门关上,阮柔将钱收好,终于能盖上被子,睡个安稳觉。

  晚上,一家人聚在饭桌上,阮父将阮柔打算高考的事说了出来,“小茵想要参加高考,这是件好事,离六月也没几天了,这阵子就让小茵好好复习,谁也别多打扰了,要是考中了,也是咱们阮家的幸事,要考不上,到时候再做打算。”

  话一出,阮大嫂面色一变,饭桌下的手捅了捅丈夫,示意他说几句。

  阮大哥比之中午更不高兴了,臭着一张脸道,“爸妈,你们看小茵,是学习的料子嘛,说是参加高考,就是浪费时间和粮食,不如趁早找个人嫁了。”

  “啪!”阮父将手中筷子重重往桌上一拍,等着大儿子,“你这是当人哥哥该说的话吗?”

  阮大哥瘪瘪嘴,看着还不大服气,到底没顶嘴。

  阮大嫂见势不好,连忙帮着劝和,“爸,他也没别的意思,就是担心小妹年纪不小了,别到时候高考没考上,还耽误了年纪,到时候找不到好的相亲对象。”

  “哼,我看就是吃独食吃习惯了,这家还没轮到他当呢。”阮父的眼神有些冷,今儿回来后,老妻就把自己的想法跟他说了,他仔细思索了下,也确实是这个理,便有心想要治治,所以这一出也不全是为了女儿讨公道。。

  阮大哥听后,直接反驳,“爸,您这说的什么话,是我小气吗,也不看看家里什么样,要是家里有钱,叫我供着她一辈子都行,可这不是没条件嘛,成栋成材他们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呢。”

  “那是你这个当爹的没本事。”阮父本来还压着的火气,当即压抑不住了。

  

第442章 要叫阮父评价这个儿子,那就是志大才疏,如今也当了三个孩子的爹,……

  要叫阮父评价这个儿子,那就是志大才疏,如今也当了三个孩子的爹,一大把年纪,却压根不堪大用。

  因着是家里唯一的儿子,阮家住在城里,也不缺一个劳动力,故而是一直将人供到了高中毕业,结果呢,厂子里招工不知给他寻摸了多少,愣是一个没考上,最后还是他掏出老本来,硬生生给买的工作。

  眨眼十几年过去,原先进去什么岗,现在就还是什么岗,工资基本没变过,也就每隔几年涨个工龄工资,老婆孩子都考他这个五六十的老子养,看着就是没出息的,可谁叫是自己唯一的儿子呢。

  他自己是准备在厂里干到退休的,到时候领个退休工资,到老了,再不济也不至于看儿子脸色行事,看如今看儿子这态度,亲妹妹吃几个月饭都容不下,以后自己躺病床上,还能指望得上。

  父母也不都是无私的,要么说有养儿防老这一说呢,当儿子靠不住,就怪不得阮父多想。

  受了训斥,阮大哥总算是蔫了,也没了方才的理直气壮,颇有几分气虚地嘀咕,“怎么就叫我没本事,是他们没眼光,看不到我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