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401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阮柔微微蹙眉,她没想到对方的人直接这么大剌剌的出现,容易给她在村子里引来麻烦,至少镇上铺面的事此时他不想让村人知道。

  但来都来了,也赶不回去,阮柔只能陪坐在院子里,听着阮母和顾氏寒暄。

  正经说起来,镇上的铺面在阮母名下,商铺的事两人商谈才是正确的,所以她只是旁听。

  只听顾氏道,“真是对不住,我家少爷初来乍到,赁了一间铺子,却没想到没调查清楚,惹出这样的官司。”

  顾氏苦笑着道明他们的苦衷,说实在的,这遭事闹出来,顾氏自己都觉得荒谬,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和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哪怕在省城,作为刘家不受宠的嫡长子,刘一帆在省城也根本无人敢欺,结果在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被人忽悠了。

  阮母从昨日女儿口中得知,到今日对方主动上门赔礼道歉,整个人还是懵懵的,且她向来不是个爱与人计较的性子,更不会将过错苛责在对方同样上当受骗的少爷身上,故而只道,“没事,你们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事情要怎么处理,总要个章程。”

  “那是自然,”顾氏当即说起她们来之前商议好的处理办法,“我家少爷还是想继续租这家铺子,租约从第一日算起,之前的租金待会一起结算给你。”

  “这怎么行。”阮母惊诧,她可不是黑心人,“之前的租金你们已经给过一次,找之前那人要回来就行,可不能要你们再掏一次钱。”

  “放心,该讨回的损失我们肯定会找对方要回来,但却不能影响了铺面的租赁,你只管签了租约收钱,其他的不用多费心。”

  闻言,阮母这才放心,阮柔在一旁看着只得叹息,就这性子,难怪上辈子母女俩最后结局落寞。

  租铺面的事情处理了,顾氏来此的目的基本达成,她没答应阮母的留饭邀请,“还要回镇上跟我家少爷汇报,实在不好久留,多谢姐姐款待,日后有机会,定要尝尝姐姐的手艺。”

  是的,不过一会儿时间,两人就已经开始称姐道妹了,别看顾氏身份只是刘家的下人,但这年头讲究一个宰相门前七品官,论穿着打扮、身家富裕、识文断字,顾氏就已然胜过世间绝大部分农户了,更何况阮母这样一个最为普通不过的农户家。

  “好,那我送送你。”阮母听了,也不强留,在她看来,当人下人看着风光,私下里肯定不容易。

  母女俩目送顾氏几人离开,等大门重新关上,阮母就絮叨开了,“你说人家省城来的大户人家,竟然如此有礼貌,对我们态度这么好。”

  阮柔心道,若不是她与刘一帆认识,结局还不知如何呢,但面上自然不会说出来,只是跟着应是。

  而另一边,离开阮家的顾氏,眉眼舒展,来时带着的一点郁气随着刚才的交流渐渐消散,朝着自己的儿子顾华道,“看着不是什么奸猾人家。”

  顾华瞅了瞅亲娘眼色,再想想自家少爷那再明显不过的心思,心内哀叹连连,面上却装作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那是,昨儿阮家小姐发现也没闹到,否则,布庄生意肯定会受影响。”

  顾氏一听,顿时怒上心头,一手拧上儿子的耳朵,“你还好意思说,好不容易为少爷半点事,你还捅出这样大的篓子,要不是少爷脾气好不计较,挨一顿板子都是轻的。”

  顾华哀嚎着拯救自己的耳朵,边求饶,“娘,就这一次,以后我做事一定小心,你就饶我一次吧。”

  顾氏却不理,直将亲儿子耳朵掐的通红,这才放开,“这回就当给你个小教训,让你记得以后办事一定要经心,少爷在刘家的处境本就不好,若是以后再闹出什么事来牵连了少爷,我可救不了你。”

  顾华自然连连道是,顾不得耳朵的痛,凑到顾氏面前好一顿撒娇卖痴,等驴车回到镇上,才总算把人哄好,同时心内暗自告诫自己,以后行事一定要小心才行。

  回到布庄,少爷依旧坐在院子里,此时天色已经微黑,顾氏见状,顿时心疼上了,“少爷,天都黑了,你怎么还在外面,小心露水着了凉。”

  “哪就有那么容易生病了,”刘一帆一边顺从地被顾氏推着往屋里去,一边不忘正事,“顾妈妈,今天去阮家的事办得如何。”

  顾氏回答得很是爽快,“对方是厚道人家,没因此对我们有什么非分要求,反而还担心我们吃了亏呢,是个老实的,看来也不用担心以后铺面会出什么问题了。”

  回答完了问题,她还不解问了一句,“少爷,怎么不干脆买下间铺子,比租要省事多了。”

  “那就好,今天辛苦顾妈妈了,厨房做了肘子,待会顾妈妈可要多吃一个。”刘一帆只回答了前面的部分,至于后者,一开始么,他是想着早晚要回省城,特意在小镇买下个铺子以后还得费心,不如租来得省事,至于现在,则是觉得有租铺面的事在,才好跟阮家维持往来,自然更不会提买铺子的事。

  顾氏对此一无所知,唯有些微清楚自家少爷心思的顾华,悄悄瞄了眼自己少爷的神色,在其带有三分警告的视线下,选择沉默低头,反正娘以前也说过,少爷决定的事他们少插手,想必以后娘亲知道了也定然不会怪罪自己吧。

  事情看似结束,但实则还没有,尤其怎么处理那个胆敢欺骗他们和阮家的混蛋,还需再商议,饭桌上,三人就在谈着此事。

  “少爷,依老奴看,还是得立个威。不然,旁人还真以为你这个刘家少爷的名头是虚的呢。”顾氏可不愿看着自己看着长大的少爷憋屈,本来,来到如此偏远的小镇就已经是委屈至极了。

  刘一帆脑中思绪翻转,他来到镇上,一是因为在刘家的处境不妙,暂避风头,省得跟刘父直接对上,二来,就是有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专心备考,以期将来能一举闻名天下知,但这不代表他能任人欺负到头上来,否则,不用等回刘家,往后在小镇都无立足之地。

  立威自然是要立的,问题不过在于怎么立,是拿整个县衙开刀,还是仅仅处理那个拿钱办事的小衙役。

  

第514章 镇上布庄的事阮柔不知道,也无意知道,此时让她烦心的是找各种借口……

  镇上布庄的事阮柔不知道,也无意知道,此时让她烦心的是找各种借口上门打探的村民。

  顾氏来去匆匆,却给围观的村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疑问,于是,赶着吃饭的闲暇时间,一个个陆陆续续上门,这个说借一把剪刀,那个说借一勺盐、一根针,直接把人拦在门外不好,可真把人放进来,为难的却是自己。

  阮家院子内,阮柔和阮母在屋内听着宋氏跟一众村人寒暄的声音,只觉烦躁。

  好在宋氏早前就有应付人的经验,顾左右而言他,寒暄半天愣是没说到重点,问起镇上的人为什么上门就说不知道,左右她只是个帮工,对主家的事没那么了解也说得过去,村人们见扯了半天,阮家母女一个没出来,也只得讪讪离开。

  半晌,终于等到人离开,阮母这才开始跟女儿商量,“惠娘,镇上这间铺面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阮柔先前的打算是开铺子,偏遇上刘一帆,就不好直接把铺面收回,她想了想,问,“娘,要不我们再买间铺子吧。”

  “啊?”阮母有些发愣,“还要买吗,现在铺子租出去了,还能拿份租子。”

  “买。”阮柔斩钉截铁道,都立了女户,她还是想着做些什么,而不是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更何况,没有足够的倚仗,不说未来,光是在村子里,肯定都有数不尽的麻烦。

  阮母只得叹息一声,随她去,但还是提了一条要求,“家里的田地你不能动,其他的随你折腾。”

  家里的田地,不仅有阮家数代的积累,更是阮父辛苦操劳一辈子的成果,阮母不希望失去这些。

  对此,阮柔做出保证,而后,从家中存银中取了一百两,打算先去镇上看看情况。

  事实证明,镇上的商铺也没那么好买,不说别的,光是镇上人流最多的街道,就没有人愿意往外卖,杀鸡取卵和持续下金蛋的鸡,不傻的人都知道选后者。

  于是,在镇上晃荡一天,唯一的结果就是,阮柔在布庄后院和刘一帆聊天聊了一整日,双方对彼此的情况也清楚了解。

  刘一帆如今面临的状况不算太坏,他的生身父亲如今官至一省知府,作为知府的唯一嫡子,刘一帆基本没受过物质上的委屈,当然,精神上的打击少不了,谁叫他亲生母亲早已逝世,亲爹还续娶了外家的庶女,继母进门,就看上头的继子不顺眼,这不,揪着原主的一个错误,硬是把人发配来了小镇,亲爹还冷眼旁观,

  对此,阮柔只能吐槽一句足够狗血外。

  看着境况很糟糕的样子,但实际情况还没那么坏,毕竟,他的继母不过外家的庶女,而外家当家的则是他嫡亲的祖母和舅舅,至于偏心眼的外祖父,如今早已不当家,就算偏疼妾室及其庶出的继母,也做不了什么。

  “那你怎么还被弄到镇上来了。”阮柔发出真诚的疑问。

  刘一帆黑线,“因为原主真心把这个继母当成了亲生母亲。”

  一句话,足以解释一切。

  甚至谈不上严格的陷害,继母上了年纪怀胎本就不稳当,听说生下这个孩子会极大影响自己的身体后,果断选择打胎,只不过,没浪费其中可以做的手脚,愣是让原本的刘一帆背上了坑害继母和未出生弟妹的黑锅。

  “原主来这儿,不止是被发配,也是自我放逐,他被误导,也觉得自己是害母亲掉了胎儿的罪魁祸首,郁郁之下,才来小镇散心,哪想到,这一散心,就没能回得去,要不也不会有我的到来。”

  阮柔对此不置可否,总归他们俩都是来替人收拾烂摊子的,只问道,“你之后准备怎么做?”

  “唔,备战科考,等下一次科举一鸣惊人,利用完刘家和外家所有的资源。”刘一帆说得风轻云淡,实则,没准备继母及其所出留下丁点儿翻身的机会。

  “刘父不完全算是个糊涂蛋,”刘一帆想着该如何解释,“刘家当初也是小富之家,几代才出了刘父一个科举苗子,整个宗族举全族之力供养他,到了科举及第,被永安侯府——也就是我的外家榜下捉婿、将嫡女下嫁,结的是两姓之好,所以,我母亲走后,他再娶的还是侯府的庶女。”

  很好,没有想象中的凤凰男、更没有所谓真爱,最多就是无情无义了些,但讲利益,反而比讲感情更好对付。

  阮柔脑海中思绪转个不停,刘一帆却没怎么放在心上,反而问起对方,“你呢,需要帮助吗?”

  “暂时不需要,但保不齐之后需要。”阮柔大概讲述了一下自己这句身体的过往,“对了,我现在立了女户。”

  说起女户,两人面面相觑,一般立女户的人是只能招赘的,当然,不强制,但女户的户籍不能与人正常婚嫁,除非再把户籍转回原来的正常户籍,当然,该上交的财产还是跑不掉,所以,一般也没人这么干的,来回折腾还不够费事的呢。

  阮柔一开始也不确定能遇到刘一帆,好吧,即便能确定,该立的女户还是要立的,原主的心愿是保住属于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嫁给什么多有钱多有权势的人。

  当下,两人眼神对视,颇有些尴尬,阮柔也有些心虚,“立都立了,撤是不可能撤的了。”

  刘一帆眉头青筋直跳,入赘不是不行,但一旦入赘,很容易失去刘家这边的助力,后面的路走起来也会更难。

  永安侯府代表的是其背后的勋贵势力,有足够的财富权势,却不够清贵,得不到上面的重用,刘家虽然权势财富一般,但天然属于文官清流一脉,在刘一帆的计划中,两者都是他往上攀登的很大助力。

  然而,现在,刘一帆目光幽幽看向对面的女孩——十五岁上下的年纪,确实只能称为女孩,却完全生不起气。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带着显而易见的期待。

  “所以,你要入赘吗?”

  

第515章 刘一帆倒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忖了片刻,方才道,“朝廷应该没有禁……

  刘一帆倒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忖了片刻,方才道,“朝廷应该没有禁止入赘男子科考。”

  毕竟他自己还有任务在身,哪怕为以后计,都得顾虑原主的心愿,以科举为先。

  阮柔嘴角顿时绽开一个小小的梨涡,“那说好了,你再打听打听,若无问题,我就领你回家了。”她如此高兴不只是因为对方愿意入赘,更是因为若人来了阮母定然开心,她的任务也更容易完成。

  刘一帆点头,他如今还在读书,并未正式进入科举考场,而且虽然小镇上并无名师,可他有许多世的经验,自己温习四书五经,托关系找人弄来朝廷邸报研究,也有几分自信在。

  两人说定,时辰也不早了,阮柔出来,跟一旁坐着打瞌睡的金小妹正对上,“走吧,回去了。”

  “啊,哦。”金小妹揉揉眼睛,迷蒙着眼王外走,好在一回生二回熟,如今的金小妹赶起牛车来,很是有一手。

  两人回村,正赶上夕阳西下,田地里劳作的农人们一个个提着篮子、扛上锄头,有说有笑归家,双方遇上,阮柔少不得打声招呼,即便她坐在牛车上,略走出些距离,隐约还能听到村人的悄悄议论。

  诸如,“还是她命好,一个姑娘家,活不用她干,地不用她下,一个女子占着茅坑不拉屎,也不嫌害臊。”

  阮柔心内嘀咕,“都是我爹和各位列祖列宗赚的,不便宜了我,难道要便宜你们这些外八路的不成。”

  还有的说,“若是谁娶了这金疙瘩,以后一家老小可就跟着享福了。”

  对此,有人面上嗤之以鼻,“入赘的行当,就算吃香的喝辣的,又有什么好的,你若是舍得,叫你娘家侄子去试试。”

  “我要是敢回娘家提让侄子入赘,我嫂子能让我以后都不要回娘家,你信不信,多丢人现眼啊,只有那些没家底,穷得要饿死的人家才会让男子入赘呢......”

  随着牛车渐行渐远,那些酸言酸语被抛在脑后,阮柔心情不甚愉悦,一面惦记她家的家财,一面又嫌弃入赘丢人,敢情想软饭硬吃呢,哼,她还就要这些人看看,她即便要调入赘的男人,那人也要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男人要强。

  回到家中,宋氏已经做好了饭菜,一家四口在桌边入座,开饭。

  饭桌上,阮母间或给女儿夹几筷子菜,还偷偷观察她的神情,只那动作实在太过明显,倒显得好似在故意瞧她似的。

  正巧阮柔下午在布庄后院灌了一肚子茶水,加上被阮母直愣愣的眼神盯着,这饭是怎么都吃不下了。

  她只得放下筷子,颇为无奈看向阮母,“娘,您一直看我,可是又有什么事?”

  阮母欲言又止,止言又欲,犹豫半晌,才终于开口,“惠娘啊,你往镇上一待就是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镇上有茶馆,按说一坐一天不是不可能,但是吧,阮母怎么看女儿都不是特意跑镇上闲逛一天的性子,那么,人到底去了哪里呢。

  阮母不怕女儿做什么坏事,就担心女儿被人骗了,骗财还好,若被骗人骗色就不好了,所以,纠结了一天,到底还是问出口。

  阮柔听到问题,倒是不出所料,她也没想瞒着,只是没想好该怎么开口,沉默了会儿,组织好语言,她这才开口,“娘,前几日我不是说过,那布庄有一位少东家嘛。”

  阮母接话,“是,你说过,是从省城过来的年轻人,就是见识浅,竟然还被骗了。”

  阮柔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枉对方见多识广,偏在这等小事上栽了跟头,这会可好,在未来丈母娘跟前落下个年轻莽撞不知事的好形象。

  阮母见女儿如此,忍不住瞪了她一眼,嗔怪道,“好好说话。”

  “娘,他叫刘一帆,是如今省城刘知府的嫡长子,来咱们这儿就是散散心,安心备考的。”

  “那你?”阮母不太在意未来女婿的身世、财富,只关心人会不会对女儿好,两人能不能真的在一起,否则,若一切都是幻想,倒不如不要开始。

  都说少女情怀总是诗,若阮父还在,阮母会很乐意看见女儿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亦或者被喜欢的人追求,不拘成不成,总归是人生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没了阮父,母女俩没有依靠,一切都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疏忽。

  “娘,我问过他了,若是不耽误科考,他愿意入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