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于是,他上下打量,左看看,右瞅瞅,一会替自己少爷整理一下领口,过会儿又扯扯袖子,愣是把刘一帆弄得更紧张了。
匆忙间只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也不知过去了多久,刘一帆都有些受不了顾华的磨磨唧唧,“好了,我出去了,你要不要一起。”
顾华忙屁颠颠跟上,两人一前一后,脚步急切,等来到前面的铺子,这才放慢脚步,缓缓走出。
布庄内,阮母虽说想要见见人,但也是真的在看布料,女儿正是年轻的好年纪,虽然如今不适合穿戴颜色太过鲜艳的衣裳,但一般浅蓝浅黄的布料还是可以用过得。
正拿着一匹细布打量,阮母忽的就感觉身边笼罩了一层阴影,是一道比自己要高半个头的年轻男子,身量颀长,虽说贵为知府之子,气质却并没有丝毫高高在上,而是颇为如沐春风,甚至就在一旁帮忙介绍起布料来。
阮母听女儿说过,对方是一个读书人,眼下开着布庄,不过为了打发时间,也给下面的人找个生计,并不图赚钱,但她以前听说过的读书人都是高高在上的,一股子世上惟有读书高的姿态,但对方却清楚知道布料的品类,甚至能对着她介绍。
且不说阮母心里的惊诧震惊,在刘一帆的介绍下,她最终选中一匹半布,正欲付钱,却被阻止,阮母皱眉,没理会,依旧坚持付了钱。
交易完毕,阮母看向边上一左一右两个状似忐忑的年轻人,一个是亲闺女,一个是可能的未来女婿,光看外形,男才女貌,倒是登对,就是年纪还小,所以哪怕她观察短短时间觉得对方人不错,也不敢放太多希望。
刘一帆露出一个彬彬有礼的笑,邀请几人去后院坐坐,本来阮母不乐意,还是阮柔拽了几下她的胳膊,这才跟着一起进去。
熟悉的石桌前,阮柔悄悄竖起耳朵,整个后院只能听见刘一礼自我介绍的声音,倒并没有过多吹捧,而是十分诚恳将自己的家庭情况、目前面临的境遇等如实道来。
如此,便是连心内十分不乐意的阮母,心中都生出几分动摇来,“你日后还要读书科举,入朝为官,当真能入赘?”其实不是不能叫女儿取消女户户籍,改为嫁人,但那种感觉,就跟往前走了九十九步被迫回头一样,叫人心里憋屈得慌,更何况就算对方此时情谊为真,又如何能保证其日后几十年对女儿的感情都不便,不管从哪个角度,入赘都是阮母最期盼的结果。
刘一帆几乎没有丝毫犹豫,这个问题早在他预料之中,“据我所了解,朝堂并未禁止入赘男子科举入仕,所以入赘一事对我的前途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顶多有些风言风语,但我相信我的能力,不必在意那些。二来,我家中情况复杂,刚才也已经说过,除去我的父亲可能不支持外,我的继母、外家大半会同意。”
阮母心中暗暗思量,本就蠢蠢欲动的心思更加心动,只勉强留出一丝理智,“那就等你把问题解决了再说。”
闻言,一直低着头表现十分老实的阮柔嘴角抿出一个笑来,抬头与刘一帆对视,眼神里满满的表扬。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阮母只当没看见,又聊了几句,到底不便多待,起身告辞。
四人重新走出去,原本大气不敢喘的顾华才凑到自己少爷面前,“少爷,你觉得阮妇人对你印象怎么样?”
刘一帆淡淡瞥他一眼,没回答,依旧拿了书全神贯注看着,徒留顾华急得抓耳挠腮,却不敢打扰少爷看书,愣是自己在原地团团转。
另一边,阮柔四人从布庄出来就要回村。
说起来,今天这一遭收获还真不小,首先是把心仪的铺子买下来,等到采买够一定的粮食,铺子就可以直接开张了,二来,跟刘一帆正式见过一面,就算见过家长,只等刘一帆外家那边的消息过来。
故而,一路上,阮柔坐在牛车上,心情很是轻松,而阮母,则是跟宋姨商量新买的一匹半布要怎么裁剪、做什么款式的衣裳,至于金小妹,此刻正老实坐在前面赶牛车,熟能生巧,如今她已经是一名熟练的赶车人了。
到家后,阮母把阮柔叫回房间,收好铺面的房契户,母女俩来了一场彻底的谈心。
凭今日见过的这一面,阮母觉得女儿没有看错人,但她还是要问一句,“惠娘,你真的不考虑,把女户转回正常的女子户籍吗?跟刘家的背景比起来,我们这些家产,实在不算什么。”
毕竟阮家满打满算,资产也不超过一千两,比起堂堂知府,只能说九牛一毛。
阮柔摇头,“我不。”
坚持女户,不止是为了原主的心愿,更是因为她也想自己试一试,在这个男尊女卑的世界用女户的身份能走多远,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她依旧记得之前做过的一个任务世界里,所谓的三代还宗毁了不少人家的希望,她想着,女户或许是另一条出路呢。
“好,那你们就好好过,不管将来如何,惠娘,你要记住,娘永远是你的依靠。”阮母得到这个回答并不诧异,只是叹了口气。
她知道女儿要走的是多么艰难的一条路,可她说不出拒绝的话,因为她同样想看看以后女儿的路能走成什么样,为曾经阮父还在世时一直忧心忡忡的自己,为阮父离世后担惊受怕、不知前路在何方的自己,为被族人逼迫过继一个自己根本不熟的孩子、将家中一切拱手让人的自己,求一条生路,看一线生计。
阮柔不知阮母的复杂心绪,闻言,她高兴之余,郑重地点点头,“我会的,明天我就跟小妹出去收粮食,争取早点把铺面开起来。”
阮母摸摸女儿的头,那要注意安全,我想办法看能不能给你找一个人帮忙。“两个姑娘家单独出门安全无法保证,尤其外出无法保证时间,若是天黑更是危险。
呃,阮柔这才想起来,刘一帆说要给自己找一个护卫来着,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到,但她也不想继续等下来,便想着未来几天现在周边村镇收集粮食。
第519章 三日后,自觉一切准备妥当,说是准备,其实也就是将牛车收拾了一下……
三日后,自觉一切准备妥当,说是准备,其实也就是将牛车收拾了一下,备上几个大麻袋,还有,两根厚实粗壮的大木棍,这是作为武器的,至于收粮的银钱,则放在贴身的荷包上,钱也没敢带多,将将够五百两粮食的价格。
出发之际,天色方才微微亮,金小妹赶牛车,阮柔坐在后面,循着早前打听的村子出发。
身后,阮母的目光中满是担忧,宋氏在一旁不解问,“既然担心,为什么不拦着。”
阮母苦笑,“我能拦一回,难道还能拦一辈子,她既做了女户,就该承担这样的风险和磨难。”如此,才能享受后续的福利和社会的优待,只不过,这句话她没有说出口。
如今外面不是没有女性在外面奔走,可大部分都是在为夫家娘家奔波,小部分为了儿女辛劳,由此获得的财产基本都不属于她们自己,只有极少部分女户,才是真正的在为自己奔走,努力来的收获都归拢于自己。
两人就这么在门前看着,直至牛车消失在视线边缘,这才互相搀扶着回了屋。
阮柔头一回出门,走得并不很远,她想着先在邻近的村子里转一圈,等混得熟了,再去更远的地方。
在陌生的村头停下牛车,高大的榕树下,正坐着一群老老少少,彼此抽科打诨闲聊着,至于不见的青壮年,肯定正在天地里忙活着。
阮柔满满走过去,她跟金小妹两个小姑娘,哪怕是陌生人,也不具有威胁性,只迎来一群人好奇的目光,她主动上前打招呼,说明自己的身份,至于介绍,自然还是隔壁村阮木匠家的闺女,知名度广,两个村子相邻,往来的亲朋故旧肯定不少。
果不其然,几乎是当即,就有人表示,“哎呀,是阮木匠家的小丫头呀,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现在都这么大了。”
唔,阮柔看向对面,那是一位大概四十多的中年妇人,这个年纪说抱过她大概率是真的,她只能尴尬微笑。
一旁有不知道的,妇人还热情地介绍,不多会,在场几乎人人都知道阮木匠家的闺女来他们村了,有的还表示自家儿媳的嫁妆柜子是她家木工坊打的,如今质量结实着呢。
等被众人瞧过一遍稀奇,一旁沉默许久的阮柔终于有机会开口,说明自己来收粮的来意。
“收粮啊,这会儿离秋收还有段距离呢,怎么就来收粮了。”有人不解释。
阮柔于是又得巴拉巴拉把自己立女户、在镇上开铺子做生意的诸多事一一道来,听得一众村民连连惊呼,这会儿的声音就不像方才那样满是怜惜了,而是充满了各色复杂的意味,叫人分不清是善意还是恶意更多。
她也懒得去管那些,个别人状似指责的声音全当没听见,再次高声问了一遍,“有要卖粮的吗,我现在收的价格比秋收时候高一文,等新粮收上来,可就没这个价,若是没人卖粮我就走了,还得去几个村子呢。”
说着就要走的模样,上了年纪却依旧耳尖目明的村人们一听,顿时眼睛亮了,彼此对望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心动。
时下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底厚实的人家最少也要存上两三年的粮食,家底薄的也得存上一年,第二年秋收刚好续上,所以,村人们卖粮和粮商收粮的时间主要集中的秋收前后,秋收前,家中存粮多的会将前几年存下来的陈粮低价卖掉,毕竟陈粮越久越容易生虫,不易保存不说,味道还不好。
再就是秋收后,即便再爱存粮的人家,在攒够家中几年的粮食后,多余的粮食还是得尽早卖出去,当年的新粮一向是价格最高的,若有舍不得的,会紧着吃陈粮,新粮尽可能地卖高价。
此时阮柔说的价高一文,是比秋收时的陈粮高一文,哪怕加价不高,也足以叫人心动。
此时已经四五月份,今年气候风调雨顺、雨水充沛,看着就是个丰收年,绝收干旱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了赚点钱,冒个小险并不是不可以,再说了,又不是要把家中的陈粮都卖掉,靠天吃饭的农家人可不敢完全依靠经验,把自己陷入危险之地。
心动之下,彼此互相撺掇几句,你家卖五十斤,我家卖一百,一个个凑上来叽叽喳喳问阮柔能不能收这么多粮食,阮柔自然一一应是,这些人的总量加起来还不到五百斤,且除了大米这等主粮外,花生、芝麻、黄豆红豆绿豆也都收了不少,阮柔统统收了,带着金小妹,一家家上门收粮。
一手交钱,一手收货,比阮柔预设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的场景顺利很多。
几大麻袋的粮食上车,原本赶起来颇为轻松的牛车,顿时变得吃力起来,毕竟几百斤的负重,阮柔只得来到牛车前边帮一把手。
按照原计划,考虑到一开始可能打不开门路,她的预估是今天要跑两、三个村子,可结果却异常地顺利,或许是她勉强算半个熟人的缘故,也或许是那一文钱的诱惑,在第一个村子就收了不少粮食,起码够她凑合先把粮铺开起来了。
“惠娘,我们是先回去,还是继续跑下一个村子。”金小妹眼巴巴问。
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答案,两人出来才两个时辰,就开始往回赶,勉强称得上一句凯旋吧。
于是乎,忐忑整个上午,刚刚缓过神,正准备午饭的阮母和宋氏惊讶看见回来的两人,再看一眼收获满满的牛车,顿时明白。
“不过,第一天就收了这么多粮回来,等过几日,铺子说不定就可以开起来了。”阮母的语气带着鼓励。
“嗯。”阮柔重重点头,随即捂着肚子,“娘,我饿了,家里有我的饭吗?”
家里的米刚下锅,阮家人口少,故而煮饭一向都是照着几人的胃口来,闻言阮母连忙招呼宋氏去加一勺子米,至于菜,都是现成的,用瓦罐再打了汤就行。
下午,阮柔没有再去其他村子收粮,而是同金小妹一起赶了牛车把粮食送去镇上的铺子,没办法,今天外出收粮的动作瞒不住人,为免有宵小上门打主意,还是光明正大把粮食送走为妥,至于镇上粮铺的安全,只能暂时先交给刘一礼那边。
等辛苦一遭搬运完粮,又跟刘一礼打过招呼,阮柔几乎是半点气力都没有,只觉得腰酸背痛,垂头丧丧地归了家,体力活可真不容易啊。
第520章 第二天,依旧腰酸背痛的阮柔没有选择继续偷懒,而是扯上状态良好的……
第二天,依旧腰酸背痛的阮柔没有选择继续偷懒,而是扯上状态良好的金小妹再次出门。这一次,她们的目标是隔壁两个村子,牛车出门,这一次,阮母可就放心多了,笑着把人送出门,没有上一次的过多担忧。
一回生二回熟,预料之中,熟悉的一套流程走下来,中午只来得及啃上几口肉馒头,直到半下午,终于凑够一牛车粮食的两人才终于满载而归。
赶车天黑前,匆匆把粮食送到镇上,再匆匆赶回来,此时已经天黑。
“回来了,今天怎么这么晚?”阮母有些嗔怪,饭桌上的饭菜早已凉透。
“跑得远了些,说服他们卖粮也费了些时间。”阮柔一边解释,一边瘫软在座椅上,这两天的繁忙可真把她累坏了,这具身体毕竟没做过什么体力活。
闻言阮母也没多说,只是跟着宋氏一起去把饭菜重新热了热,不多时,热腾腾的饭菜重新上桌。
阮柔和金小妹几乎是狼吞虎咽,她自己反正没什么说话的气力,倒是金小妹,两日的奔波仿佛只是让她胃口大开,一边吃还一边朝阮母和宋氏述说今日外出的见闻,且她言语间自有一股诙谐有趣,当时觉得平平无奇的事件,经她口出来,却带了些独特的趣味,听得在场两个听众跟着紧张忐忑、又或兴奋欣喜,总而言之,这顿饭吃得十分愉快。
对于阮母和宋氏而言,外面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阮母也就小时候在娘家当小姑娘时稍微自由点,后来嫁人生女,基本大半辈子也就在村子里,去镇上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故而,对陌生的世界格外好奇,宋氏倒是见过些世面,可她一个当下人的,还真没什么能自己在外面逛的自由。
于是乎,这个晚上,哪怕晚饭结束,阮家的小院依旧充满了金小妹叽叽喳喳的声音,阮柔则是在一旁点了煤油灯,悉心记下今天收购的粮食种类及数量。
两天的忙活,阮柔总共大概收了一千多斤粮食,其中,未脱壳的稻谷大概四百斤,糙米三百斤,精米一百斤,另有各色杂粮,诸如花生黄豆绿豆芝麻等等约莫三百斤,总的来说,勉强够开一个小粮铺,毕竟新开张的店,不能指望生意多好。
一番思量,阮柔跟阮母提出后日先去镇上把店开起来的想法,阮母没有拒绝,“开店是你提出要做的,那就好好做,娘也不懂开铺子的这些事,但若有什么我能帮忙的,你尽管招呼。”
阮柔闻言,凑上去在阮母怀里蹭了蹭,一脸依恋的模样,逗得阮母甚是开怀。
阮母不拒绝,宋氏和金小妹自然没有意见,几人商定,明天先去镇上把铺面收拾齐整,该打扫的打扫,该置办的置办,至于其他大项的添置,在粮铺真正开起来之前,她暂时不打算费银钱。
第二天一早,阮柔拖着酸疼的腿脚,囫囵吃完早饭,一行四人再次往镇上去。
阮母坐在牛车上,望着前方的风景,忍不住有些感慨,“这几日去镇上的次数,都快比过去一年还多了。”往日她自己是不怎么去镇上的,日常的采购有宋氏和阮父,她就很少外出。
“娘,你是喜欢在村子里,还是镇上啊。”阮柔半靠在阮母边上,兴致勃勃问。
阮母一怔,其实倒谈不上喜不喜欢,主要她也没什么选择,去镇上一般就代表着要花钱,哪怕阮家略有些家底,也不会成日往镇上跑,至于不花钱跑一趟,在农家人来看,好似也没这个必要,白费时间和精力。
但坦然地讲,她不讨厌如今的处境,看着女儿兴致勃勃地格外有奔头,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也被照亮了般,甚至隐隐期待,自己能帮上一些忙,给本来可能沉寂如死水、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添上一些变化。
若说阮母的情绪还带着些含蓄,金小妹就是活力满满,如今每一天的生活于她而言都是格外的与众不同,且忙碌中她仿佛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她要跟着小姐好好干、多学点,说不得将来也能当上一个女掌柜呢,届时,或许她就不是爹娘和兄嫂们言语中一个只会吃饭的闲人。
来到镇上时,时间刚好过辰初(上午七点),天光早已大亮,牛车直奔粮铺的位置。
之前她们都是从后门进,如今既然打算开张,就干脆直接从正门进,从外表看,粮铺整个都是灰扑扑的模样,毕竟建筑有些年头了,倒是因为维护得好,墙体表面都是干净整洁的,没有过多的杂草浮尘。
原先的屋主已经搬走,此时铺子内只余下些许柜子桌椅。
宋氏欢喜,“正好,这下面有柜子可以放粮食,上面摆些样品。”
阮母一看,还真是,几人遂当即从后院找了木盆抹布开始打扫,直将整个铺子上至柜子、下至地面都清洁得锃光瓦亮。
阮柔放下手中的抹布,巡视一圈,十分满意,“很好,柜子晾上半日,等下午可以先把后院的粮食搬出来些。”
铺面暂时算打扫结束,四人又来到了铺子的前方,恰好处于拐角的铺子可能需要一面比较亮眼的旗帜,阮柔想着想着,突然反应过来,自家粮铺还没起好名字呢,明天可就要开张了。
还真不巧,在场四个家伙,没一个人记得这件事,阮柔一提,阮母、宋氏和金小妹又急又兴奋,齐齐看向阮柔,“惠娘,你赶紧取个名字。”
阮柔只得露出一个乖巧无辜的笑,试探问,“要不,就叫阮氏粮铺?”
阮母有些不满意,可也想不出更好的来,阮氏粮铺起码简单易记,带有非常明显的阮家特色,便只得不情不愿同意了。
临时做匾额是来不及了,好在铺子里有一张小木板是用来在门口贴些简单的告示或者说广告的,如今正好物尽其用,阮柔在上面写上“阮氏粮铺”四个大字,放在铺子左侧方,又在下面用小字写了店内售卖粮食的价格,担心有人不认得字,还特意配上了十分简笔画的图片。
做完一切,阮柔稍微走得远些看了看,确认没什么问题,只要有人上门就能认出这是一家粮铺后,颇为满意地收工。
上一篇:社牛小男配的植物人亲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