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尊首辅养成记 第100章

作者:史官提笔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正剧 穿越重生

  陆飞点头:“我知道的,当年是大人给了我家人一条生路,此生我都不负大人。”

  杨思焕看着他:“我不是这个意思。”又将玉契递给他:“你走吧,只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要你帮我查。”

  陆飞一脸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人:“大人,从我娘将我卖给他们起,我就不是我了,你买下我,我这辈子都要为你做事,这是规矩,否则我就要被他们带回去,再卖给其他人。”他说着话,就跪了下去:“至少大人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换成其他主人,我害怕…请大人收回契约。”

  杨思焕怔了怔,她无端端记起当初去黑市,一眼就看到这个眼神犀利的瘦弱少年,便随手给了暗卫所的中介一把银子,将他领走。

  不过是三十两银子,这孩子就甘心情愿将自己卖了。

  那些和陆飞一样的男孩子,大多是被父母抛弃了的苦命人,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然后被卖给别人。杨思焕知道,他是不想再沦为杀手,可他完全可以将玉契顺势收回,从此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为杨思焕并不会去暗卫所投诉他,这样他也不会被卖给别人。

  但他执意要履行承诺,坚决不收契约,杨思焕不禁感慨,一个花钱买来的少年尚且可以对她如此忠诚,为何她曾为之付出一切的男人、那个她曾死心塌地过的男人却终究还是辜负了她?

  若不是她派人跟着他,她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还有一个亲妹妹,并且这个妹妹不是别人,正是张珏;她也不会知道他弃儿女与年迈的公公不顾,甚至违背了给她的诺言,自作主张入了宫;更不会知道她在危难之中时,他趁机深夜外出,是为了等一个陌生的女人。

  原来她所以为自己曾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虚幻,挚交的欺瞒,夫郎的背叛,一切的一切,都在前日她见到陆飞的那一刻全部破碎。

  她试图让自己忙起来,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所有的压制都是徒劳,痛苦甚至变本加厉。

  “小姑姑,你流血了。”

  小外甥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杨思焕的沉思。

  车缓缓停在杨府门口,春春忙跳下车,牵着多多的手往府里走。

  多多不肯走,急得要命:“春春,小姑姑的耳朵在流血。”

  春春回头看了一眼,转而低声哄道:“怎么会呢?表少爷,您看花眼了,小的带您去歇息吧。”

  待人都散去,杨思焕才下了车,抬脚径自走到书房,狠狠将手中攥着的耳钉掷到地上,积郁了许久的情绪都在这一瞬间爆发,她靠着门板滑坐到地上,终于哑然大哭起来。

  春春安顿完多多,刚出房门就听到书房这边传来的闷响,以为是猫碰倒了书架上的书,并没有在意,但他还是鬼使神差地走过去推门,却发现推不开,便知道有人在里面。

  想来也只有杨思焕了,这么晚了,她人在里面,却不开灯,春春想起方才在车里时,他分明看到杨思焕硬生生从右耳垂上拽下耳钉,那枚虽不起眼,却象征着已婚的耳钉。

  耳钉多为男子的配饰,戴在左耳上,即为有了婚约,戴在右耳上,表示已婚,女子则很少有戴的,多半是上门儿媳,为了显示诚意,会戴耳钉表示自己已有正夫,不想在外面再勾搭其他男人了。

  而朝中大臣大多是三夫四侍,基本没人会戴耳钉,只有杨思焕自成亲之后,再也没摘下过它,而今她狠狠拽下耳钉,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春春知道定是自己之前说的话里不好,惹了自家大人不痛快,便敲门道:“大人,是您在里面吗?”

  里屋没有一点声响,春春继续道:“大人,您的病刚好,可不能再挨冻了。”

  良久,里面才传来淡淡的一句:“我没事。”

  春春闻言再不敢多言,只得一步一回头的

  往院外走,他离开,就被一个人从后面喊住:“站住!”

  春春回过头,把手里的灯笼抬高,才看清来人是县丞周威。

  “周大人,这么晚了,您是来接表少爷的吗?”

  周威没有管他,自顾自地乱转一通,又折了回来,问:“你家大人呢?”

  春春想着杨思焕现在心情不好,应该不希望有人打扰,便回她:“这大半夜的,我家大人自然是在睡觉了。”

  周威将灯笼一掷:“我去她卧房找过了,根本没在。”

  春春也发现了,这个周威似乎总是仗着自己是杨思焕大嫂的身份,不把杨思焕这个上司放在眼里,只是杨思焕脾气好,从不与她计较,但这大半夜的,直接闯到府里、甚至直入卧室找人,实在太过分了。

  “大人,不瞒您说,自打门子请假回家过年去,小的就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府里丢了什么东西。这才到处转转,可巧才碰见您,敢问您半夜来府中,所为何事啊?”

  周威闻言马上会出他话里的意思,他这是说她是贼?但她顾不得生气,只是又问他:“你们大人去哪了?出大事了,山匪劫道,放火烧了南山,都惊动路过的官兵了。”

  “那叫我家大人有何用啊?”

  周威被这话噎了一回,终是冷笑一声:“是,是没用了,那劳你通知你家大人一声,早点收拾行李,回徽州老家种田去吧。”说着,她意味深长地拍了拍春春的肩膀:“刘都督路过咱们的地界遭了山匪,现在她人在城外安营,大半夜的,别说她一个县令,连府台得了消息,都快马加鞭要亲自过来请罪了。”

  杨思焕在书房,听到周威的话,便去推开北边的轩窗,隐约还能看到未被扑灭的山火。

  “吹得是西北风,得加派些人手,安排山民撤出来。”

  周威听到推门的声音,回过头,看到杨思焕从书房出来,说话的嗓音有些沙哑。

  但她没有多问什么,只是跟了上去:“这个不用担心,官兵已经在灭火了,相信很快就能扑灭。只是都督那里不好交代,毕竟是在我们的地界出的事。”

  杨思焕踏上还未来得及卸套的马车,周威一面说话,一面也准备跟着一起上车,却被杨思焕打断:“都督也好,府台也罢,现在都顾不上那么多,只是这火,没那么容易被扑灭,很有可能整座山都保不住了,附近的田地相接…”

  杨思焕说着话,突然就沉默了,周威也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果然方才还很小的火势,眨眼的功夫已经清晰可见了。看样子,难道真的严重到这个程度了?当真如此,岂不是会有上百亩田的庄稼要被火烧光?

  周威觉得头皮发麻,她来时只想着如何请罪,现在看来,是罪不可赦了。

  “上车。”杨思焕道,“我有一个法子,或许可以试一试。”

  周威立刻跳上车,坐到杨思焕对面,看了她几眼,终是没忍住问了一句:“你哭过了?”

  又问:“为什么?”

  杨思焕仍是默不作声地望着窗外,眼看着天色渐渐变亮,山火又大了些。

  

第126章 可否向都督借兵一用?……

  断山横跨太康县与通县,而杨思焕作为太康县的县令,自然要为此事负上一半的责任,何况山上还有十几户人家,如果任火势蔓延下去,山上的人都会被困死在里面等死。

  偏偏这山形本就奇特,山的北边和东西二面都是断崖,关于断山,太康县志中相关的记载也是神乎其神,说这个断山是由天神的三板斧砍出来的,前朝的某年,有大将军奉命逼宫不成,落荒逃进此山,当时的王君就命人设了半里长的栅栏在山的南侧,并派人日夜在山脚巡视。

  数日之后,有人在山上找到森森白骨,骨头旁被树叶盖住的,正是那将军的官印。

  所以这断山又名笼山,它就像一个笼子,只要守住南面,任你是什么英雄好汉,也只能困在山里等宰等杀。

  只是近年赋税严苛,不少太康县携家带口跑到山上当起猎户。谁曾想今日突起大火,从南边一路烧了过去,势要把山上的人都围进山火中。

  夜路难行,杨思焕和周威同乘一车,急急地奔赴火场。赶车的犯了糊涂,路上险些把车赶进沟里,好在沟边有个大石头,车轱辘撞在上面,才不至于酿成大祸。在这混乱中,周威的脑袋磕到车壁,当即就鼓起个大包来。

  火势发展得很快,起初还有守城的官兵抬水去救,奈何人少火大,火像是越扑越大,原本救火的人,这会儿已然体力不支,也都放弃了。杨思焕和周威赶到火场时,已是丑时三刻。夜风刺骨,周威一下车就忍不住打起摆子。

  “她们都来了。”说着话,周威分明听到自己牙关碰在一起,发出咯咯的声响,“那个坐在马上的,应是都督。”

  杨思焕闻言也下了车,顺着周威的目光望去,不远处的小山坡上有明灭交错的火把。七八个穿了官服的人,被官兵簇拥着站在高处。对面山头的火光亮得刺眼,杨思焕却仍是看不清那些同僚们的神情。她隐约听到有人提到了她的名,似乎说的不是什么好话。

  人群中,有人认出杨思焕来,忙提着灯笼上前来迎。

  “大人,您可算来了。”

  原来是县丞。方才邻近的几位知县正在为断山的属地问题争论,断山离太康县近,理应属于太康,一说一百年前,此山隶属通县,只是本朝没有明文规划而已。

  众官你一言我一语,始终争不出个结果。断山究竟属于哪个县,原本没人会在意,左右是个荒山,但现在出事了,它着火了,这个火早不来晚不来,偏生在都督路过的时候大烧特烧。加上前几天都督夜遇山贼,也是开封境内的事,这下可是事上加事。

  这都督是什么人?她不仅是镇国大将军,还是当今首辅的嫡长女,更是陛下的表亲。她老人家在外征战十余载,终于得以回京复命,回去之后,百姓夹道相迎,却看她灰头土脸,一传十十传百,这下京中人都知道开封是贼城,贼城的名头一旦冠上,日后再想正名可就难了;之后都督向陛下复命,定要将此事禀了去,再想她回到家中,与家人秉烛长谈,聊着聊着就谈到开封,那时她定是一叹:“开封,简直就是贼城。”

  这一番联想,让一众官员惶惶不安,她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统一将话锋转到谁该为此事担责任上。

  县丞一面领着杨思焕往小山坡上走,一面向她当前的局势。

  “大人不必担心,柳大人会帮您说话。”

  杨思焕抿唇不语,却听周威问道:“柳大人?哪个柳大人?”

  县丞回:“前任知县柳大人。”她顿了顿,压低了嗓音在杨思焕耳边继续说:“柳大人如今在知府身边做事,说话还算有些分量,前朝时,这断山就是通县的,当朝理应还是他们的,一会儿任她们如何说,你只照这样说了就好。”

  县丞话音刚落,杨思焕却听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怒吼:“放我进去,你们这些酒囊饭袋,良心都叫狗啃了。”

  她因此足下一滞,转身看到山脚有人在争吵,两个官兵拽住一个少年,那少年衣衫褴褛,手脚并用,死命挣扎着。

  杨思焕让周威上前问询,周威打听之后小跑着过来回话:“那孩子半夜背着家里大人偷下山看龙灯,回去的时候发现着火了,他家住在山顶,家里还有个耳背的爷爷,现在闹着要从小路回去救爷爷。”

  县丞插嘴:“胡闹!这山上的猎户要下山,得绕好几里山路,现在虽然小路还没有封,等他们下来的时候,火就把山包了,现在上山不是送死吗?”

  杨思焕叹了口气:“所以诸位大人聚在此地,就只为讨论谁需要为此事引咎辞官,谁需要为此事背负骂名?”

  县丞也转过身去,望着被火光照亮的天际:“事情到了这一步,谁也不想

  看到,只是大人也看到了,这火高几丈,天干物燥,如何能灭得了?”

  “你方才也说了,这山上的猎户,多半是我太康县的人。”

  若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背井离乡?何况现在还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山,如果能带一队人上山,从山上再放一把火,造出一条“隔离带”,火自然就不会蔓延了。这是现代消防常用的灭火方式。

  听说山上着火,杨思焕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法子,但要在短时间内铲净那么多草木,造出一条空旷的“隔离带”,没有几百人是办不到的。

  “徐县丞,那马上坐着的,可是镇国将军刘都督?”

  县丞怔了怔,也朝杨思焕视线的方向看过去,“应该是了。”,说着话,她又摇摇头,“下官也不确定,那位也是才来的,马前有重兵开道,她也只和知府说了两句话,旁人是很难靠近的。”

  杨思焕问:“那柳大人呢?可否请柳大人引我去见都督,我有话要当面与都督商议。”

  县丞听了这话有些想笑,心道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知县,难不成要向都督借兵不成。但她犹豫了一下,面上还是一本正经地回:“这个下官做不了主,还得大人自己去与柳大人谈。”

  周威挑眉,一下马车她就听这县丞叽叽咕咕说废话,她早就烦了,同为一县之丞,她一直看不惯这个土县丞,什么本事都没有,倒是世故油腻得很,俨然是官场老油子的派头。她便实在忍不住哂道:“等你这一层层谈下去,天都要亮了吧。”

  “这叫规矩,大人还年轻,我是要提醒的,否则怎样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杨思焕长叹一声,扬长而去。周威回了徐县丞几句嘴,才发现杨思焕早就不知去向。

  

第127章 军火库

  杨思焕不再管县丞要如何,那位柳大人又有怎样的顾忌,她只知道,如今她才是这太康县的知县。被困在山上的,多半是她太康县的人,她绝不会坐视不理的。她望着远处的人群,抬脚就朝人前去了。她走到半路,有人迎面撞了她一下,与此同时,她发觉手心里被人塞了一个纸条,那人塞完纸条,头也不回的很快消失不见。

  杨思焕打开纸条一看,上面写道:子初,断山军火库,内藏火石一万箱,请务必保住。

  不过寥寥数语,却令杨思焕背脊直冒冷汗。她不知这上面说的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偏偏要告诉她?如果是真的,这可不止是几个人的生死问题了,一旦军火库爆炸,周围几个县的百姓都危险了。

  她又看了一遍,便急急将纸条藏进袖袋。这个送纸条的人,知道她的表字,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恶作剧。

  她这样想着,整个人都开始发起抖。

  ……

  前日山贼袭击的余波尚未消退,这边又起了山火,归京的大军就驻扎在不远处,当下邻近几个县的官员都来了,为的是向都督赔礼。只是都督并未露面,她手下的副将差了亲兵过来探问火情。

  为首的小兵高坐在马首上,环顾四周,发觉周围大多是穿着官服的人,皆是养尊处优的派头,并没有多少官兵在灭火,她不禁皱眉道:“都督得知火情,亦感慨水火无情,特令我等前来协助灭火,但瞧这势头,诸位大人想是早料到我家都督会出手相助,才会早早就这般袖手以待了吧。”她一面说着话,一面招手,身后的一队亲兵整齐地快步出列待命。

  方才还在争论着断山归属问题的官员们,闻言都不再说话,一时间只有劈里啪啦的火星迸溅的声音。有人从沉寂中站出来,这人穿了墨绿色官服,正是太康的前任知县,柳大人,前不久她才升作开封府右同知。知府上月进京述职,尚未回来,开封府大小事务,暂由她打理。

  柳大人知道小兵是在嘲讽她们这些当地官员救火不力,此时不站出来说点什么,传将出去,日后不好向上面交代,就站出来解释:“这位小军有所不知,并非我等火前懈怠,此前已有数百官兵前去灭火,只是这附近没有河渠……”

  不待柳大人说完,有人出言打断:“眼下不是争辩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救人。”

  众人寻着说话声望去,只见一辆马车缓缓行了过来,黑夜里的风卷着车前的灯笼打转,一圈又一圈,良久却不见车里有人下来。

上一篇:在年代文中咸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