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尊首辅养成记 第30章

作者:史官提笔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正剧 穿越重生

  杨思焕回过神来,依旧什么也不说。刘氏就叹气,“你不说便罢,只是杨家世代单传,过些日子我便找个煤人,给你挑个正经官家公子,以你的条件,是不难的。”

  杨思焕闻言挑眉,心思转了几转,开口说道:“爹...有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跟您说。”说着,起身去闩了门,低声道:“我和他有了夫妻之实,是不好再娶别人的。”

  刘氏却是不信,噗嗤一笑:“你这孩子,净瞎说八道。 ”

  杨思焕玉脸一红,既然话说出来了,她就正色坚持道:“爹,这种事情...我怎么会骗你?那是乡试之后的事,您去大哥那住了几日......我原是不好意思说的,但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瞒的了。”

  刘氏这下子终于信了,笑容当即僵在脸上。

  “你......”

  杨思焕假装板着脸,窃窃瞄了刘氏一眼,轻拍桌子叹道:“唉...说起来,确实是我对不住他。”

  “等下,儿啊,你叫爹好好想想。”刘氏闭目,思忖良久之后才半眯着眼睛道:“现在先不管你们谁欺负了谁,既然你们有了夫妻之实,你定要娶他的。我们杨家虽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但那种背信弃义的事是干不出来的。”

  杨思焕沉痛地说:“是啊,有祖训在先,杨家子弟不得纳侍,我怎么能娶别人呢,这不是丢祖宗的脸吗?”

  “啧,不过这事不能往外说,不合礼法,你们尚未正式成亲,怎能....”刘氏说着,连忙起身打开门,看到文叔正在偏房里不知忙活什么,这才松了口气,回身叹道:“唉,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你实在糊涂!”

  第二天一大早,杨思焕一睁眼就看到刘氏坐在她的床边,黑着个眼圈,满脸肃穆地说:“儿啊,事情宜早不宜迟,你有公事,日日点卯脱不开身,你便告诉我,世景现在在哪里?我去将他寻回来。”

  杨思焕:“......”

  

第46章 我真心喜欢他

  刘氏红着一双眼泡,看得出来,昨夜又是一夜未眠,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封建礼法根深蒂固,女儿做出那等越矩之事,他一时间绕不过来。

  杨思焕爬坐起来,只觉心累不想说话,但她不想陷入被动,便理着中衣说道:“爹,实话说给您,世景是去奔丧了,没个一两年是回不来的。”

  刘氏瞪了女儿一眼:“你又说瞎话,他自幼父母双亡,奔谁的丧?”

  “您忘了,他来咱们家之前,是有个养父的。”杨思焕一顿,暗道对不住那位老人家了,实属无奈之举。“那养父虽穷,但对他还算不错,听说独生的女儿前几年淹死了,世景可不得替他料理后事?”

  刘氏想了想,好像确实有这么个人,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对,起身盯着女儿,问:“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做什么不打招呼就走?你也是,还搞得神秘兮兮绕这么一圈瞒我。”

  杨思焕也纳闷,她为什么没早点想到这些,不然哪用这样提心吊胆,她思量了一下,然后才回:“他走得匆忙,我当时也不知道,后来他到了荆州才托人稍信给我,说守完丧就回来。”

  刘氏听女儿说了这么多,似乎也信了,心想果然没有看错那孩子,百善孝为先,能为养父做到这份上,是很难得了。不过,又想到周世景已经二十出头了,而女儿却风华正茂,不禁多想了些。

  此时杨思焕正对着铜镜试公服,素白的中衣外套玄青色圆领云鹤官袍,一双洁白纤细的手扣在腰间的银带上,少年清隽,笔挺潇洒,乌纱帽端扣于顶。

  如此清丽的儁才,哪个少男不为之心动呢?将来指不定就会有王公贵族的公子会看上她,想到这里,刘氏隐约担忧起来。

  他叹了口气:“话说回来,我是一直把世景当儿子的,现在日子好过了,之前咱们家全靠他一人撑,你可不能忘了本。若你将来负了他,我可第一个不答应。”

  杨思焕闻言心头一紧,转过身来,开口淡淡道:“爹放心,我是真心喜欢他,不会有那天的。”

  刘氏怔了怔,良久后点头低声说:“那就好......”

  暖风乍作,吹起杨思焕的衣角。她缓步踱到院中,海棠花瓣零零散散地被吹落,有诗云:

  “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她抬手,两片残花飘落在掌心上。

  本朝例制,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得入内阁。当今内阁六大辅臣,皇女龙孙都要忌惮几分,她们都是从翰林院熬出来的。

  杨思焕将家事处理妥当之后,两个月的期限很快就过去了,她正式上任的这日,已是初夏。永宣帝励精图治,每年只有五日沐休,基本除了过年的那几天,都要上朝。

  卯正时,召徳、贞度二门之外分列了文武众臣,夜雨初霁,地面笼了一层薄雾。

  杨思焕作为七品小官,站在文官的最后面,身边站着的多是和她差不多品级的御史等官,天不亮就在宫门外候着,直到皇上贴身的陆公公宣道:“众大臣入殿。”

  话音刚落,两道掖门从里面打开,两边队伍浩浩荡荡朝太和殿方向前行。杨思焕抬眼,望见数不清的汉白玉石阶,向金碧辉煌的大殿延绵开去。

  她提步登上石阶,跟着众人一道进入高处的大殿。等众臣在太极殿上站好,没过多久,公公再次宣道:“陛下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宣帝应声从偏殿出来,走到丹陛之上,目光掠过为首几位大臣的脸,而后高高坐在龙椅上,微微抬手。“众卿平身。”

  丹陛的书案上已经堆了不少折子,皇帝随手翻开其中一本,很快又搁下,什么也说,这时武将中有人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北平来捷,前夜我军将士击退夷族,夷族王帅弃十万大军连夜出逃,齐王带兵生擒夷族主将塔塔尔,塔塔尔不负此辱,咬舌自尽。”

  永宣帝微微一笑,“好。”

  这时文官中又有人出列,那人身着深紫色朝服,乌纱帽扣在银白的发冠上,看起来有些岁数了。

  “陛下,老臣也有事启奏。”

  永宣帝道:“太傅请讲。”

  原来这便是宝文阁大学士兼太傅,陆大人,为六大辅臣之一。

  她躬身站在大殿中央,不紧不慢地说:“敕封皇女,关系大犁千秋,况皇九女文韬武略堪称本朝一流,北平之战更是以少胜多立下奇功,此为朝中上下有目共睹之实。”她顿了顿,继续缓缓说道:“大犁有此皇女龙孙,实乃天降之幸。

  值此大喜之时,臣冒昧请奏,为皇九女朱承治立地封藩,令其戍边为王。”

  礼部尚书陶镇东也站出来,躬身道:“臣,附议。”打这之后,陆陆续续有人站出来附议,一会儿的功夫,中央大理石上就站了七八个大臣。

  皇上却抬手:“此事容朕思量。”

  杨思焕站在后面,这些事与她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回忆起恩荣宴上见过齐王,暗暗感叹,那位看起来清瘦高挑的齐王殿下,居然如此英武,所以说,人不可貌相。

  她默默听着她们说话,封地的事告一段落,就又有人奏其他的事,天南海北的奏了一通,杨思焕就不怎么能听懂了。

  听不懂也要听,她眼下在翰林院没什么事要做,虽说是编撰,但她履历尚浅,想来也不会参与什么要书的编纂。

  至于起草诏书,她恐怕也得现学,她现在要做的就是观政,为以后草拟诏书打基础。

  好不容易熬到早朝结束,她瞌睡就来了,这也不怪她,昨夜张珏在醉仙楼喝醉了酒,点了一桌子菜没给钱,人家店里的小厮不知怎么就找到她这里来,诓走她三十两银子。

  她半年的俸禄差不多就是三十两,怎能不心疼?更糟心的便是张珏那厮,死活不说自己住在哪里。

  杨思焕就将她带回自己的小宅里,大半夜那厮酒醒了就走了,她却睡不着了。

  百官退朝后,都各自回了办公的地方,杨思焕也要去翰林院,走在路上遇见张珏,那厮也穿了官服,官品比杨思焕高一级,穿起官服的效果也和杨思焕不同。

  翰林院离皇城不远,出了宫门走不过半里路就到。

  张珏背手走在前面,目光悠长地看着前方,完全不像其他新科进士,满脸深沉。

  等出了宫,杨思焕疾步上前,淡淡地说:“我这些日子忙,不然早就去找你了。”

  张珏沉

  默片刻笑了:“三十两银子而已,你怕我赖了不成?”

  杨思焕正色道:“不是为这事。”传胪大典的那日,小太监跟她说的那番话始终在她心中盘桓不散,她总觉得其中有蹊跷,却没机会来问张珏。

  张珏哦了一声,又问:“昨夜...我有没有乱说话?”

  “你?筷子都撬不开你嘴,问你住在哪里死活不说。”杨思焕道,“我倒想知道,那酒家是怎么找到我这里来的?”

  张珏只是微笑,不说话。

  两个人并肩走了一会儿,转过不远处的一面墙就要到翰林院了,就在这时,身后有人唤了声:“杨大人。”

  内阁次辅杨永清刚从官轿上下来,听到这声呼唤,扭头循声望过去,发现说话的太监并不是在看她,便没再管,背手进了翰林院。

  “杨大人,请等一下。”小太监又唤。

  杨思焕没反应过来,杨永清进门前回头意味深长地扫了她一眼,她先是一愣,再次听到“杨大人”三个字,这才发现是在叫她。

  她当即足下一滞,转过身,看到一个小太监站在不远处,小太监约莫十三四岁,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她:“杨大人,您有东西落下了。”

  张珏走到翰林院的石狮子旁,回头看着杨思焕缓步向小太监走去,扯了扯嘴角,没再多做停留,登阶进了翰林院。

  杨思焕跟着小太监走到路边,再三思忖之后确认自己真的没丢东西,便问:“在下没丢什么东西,公公莫不是搞错了?”

  小太监摇头,看着周围人都走光了,神秘兮兮的说道:“请大人折节附耳。”

  杨思焕比小太监高两个头,她犹豫了一下,俯身将头侧过去。小太监踮起脚,在不远处轻声说:“大人,我家主子问您,前日送的糕点您觉得如何?”

  “糕点?”杨思焕愣住了,她何时与宫里人接触过?又哪来什么糕点?

  

第47章 二更合一

  杨思焕心里清楚,宫里的主子她都不好得罪,什么也不管,先谢过恩再说。

  小太监见她轻描淡写地道谢,有些失望,却也没多说什么。

  别过小太监,她疾步进了翰林院,她新上任,由专人引进衙内,去拜谒掌院学士孙呈。

  杨思焕与新科状元张珏、榜眼刘建站在一处,后面立着几个馆选进来的庶吉士。

  孙呈端坐在书案前,几人一道见礼之后,孙呈温声问:“今日头一回参朝观政,感觉如何?”

  榜眼刘建回:“回大人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今日初登庙堂方知乾坤之阔。”

  孙呈点点头:“你们常年埋头苦读、不问世事,初出茅庐很多都要现学。

  较起八股文,朝政却要复杂得多。你们方入翰林,踏实务实为上。翰林之内,不乏才高行洁者,平常有何不懂的,便去虚心求教一二,切勿心浮气躁。”

  “下官谨遵大人教诲。”

  孙呈又道:“翰林者,主制诰文辞、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为皇女龙孙讲经解义。你们既入翰林,日后自当克己复礼,勤勉益甚。”顿了顿,抬手指着刘建问:“你便是刘建?”

  “正是下官。”

  “陛下前日诏我进宫,命本官从你们之中,择一人为十一皇女开蒙,你可愿意去?”孙呈道。语气虽带征求,却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能为皇室讲经,是求不来的好事,但讲经对象是十一皇女似乎就不大简单了。

  十一皇女是太女殿下唯一的同胞妹妹,将来太女承帝位,那十一皇女就成了皇帝的唯一胞妹,最是无情帝王家,离皇位越近,越是不好做。

  有这层关系在,此事说不清好坏,刘建只能拱手应下:“多谢大人,下官愿意一试。”

  孙呈颔首,又道:“还有一事。”说到这里一顿,而后才道:“圣上下令修典,契以经史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其中天文部分暂无人负责,你们有什么想法?”

  杨思焕闻言,当即想到明朝的《永乐大典》,盛世修典继往开来,意义非凡。看来永宣帝抱负还真不小。

  这事一旦做好,便是功德一件,更能万古流芳。但一般很难做成,前有撰写天文部分的编修触圣怒,领杖十五,此事朝庭上下俱知。

  孙呈就在新科进士面前提这事,只是提一提,她料想也没人会愿意做。

  果然,一个个都不说话。

  孙呈轻叹一口气,想想也是,眼前站的都是初入官场的新人,正处上升期,编一册书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废时间、误仕途不说,到头来谁知道等着她们的是责罚还是封赏。

上一篇:在年代文中咸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