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官提笔
朱萧只是眯着眼睛,扯了扯嘴角:“张侍郎?哪个张侍郎?”
阿飞跟了朱萧这么多年,晓得朱萧为保王府安定,从不过问皇权政事,也不准手下人插手。
她觉察到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立刻低下头去:“殿下恕罪,属下不该深查此事,只是......”
阿飞欲言又止。
朱萧睁开眼睛,脸上的醉态荡然无存。
“本王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却也懂观棋不语的道理,更何况齐王算个什么东西?”
朱萧极少议论皇位周边的事,便是私下也不轻易品谈,阿飞有些错愕。
却听朱萧继续慢慢说道:“孤那个皇妹,看起来优柔寡断,实则事事拿捏得恰到好处,较起先祖皇帝,恐也不逊分毫。”
阿飞默默颔首:“属下知道了。”
朱萧哂然一笑:“你知道什么了?”眼睛并没有看她,自顾自倒了杯热茶。
阿飞想了想,半晌才开口:“属下生死追随殿下,只敢在您面前说这谤君的话——若不是当年刘家携三大家族鼎力支持先帝,恐怕如今的江山另是一种局面了。
何况首辅之前的泰岳是开国名将许将军,虽然许家覆灭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当年的旧部有不少都归到许将军的外孙刘都督麾下。
虽然刘都督与首辅母女关系不好,却也是割不下的血亲。”
朱萧似笑非笑,捧起茶杯啜了一口,默示阿飞继续往下说。
“是以首辅不仅是太帝君的胞姐、当今圣上的姑姑,她更是把控半个朝廷的权臣,身后是雷打不动的势力。先帝对其忌惮已久,更兼不满,却因其尾大不掉亦无可奈何。”
阿飞慷慨激昂的说道,“而新帝一登基便给了首辅下马威,朝臣私下论说新帝年少轻狂,是初生牛犊,但属下总觉得新帝这不是一时兴起,倒是势在必得。至于为什么。”阿飞低头拱手:“属下也说不上来。”
朱萧盯着她:“你知不知道,凭你那句先帝靠外戚夺位的话,就够你死上一回。”
阿飞脸色微变,突然跪到地上:“属下死罪。”
“起来吧。”朱萧双手叠在头下,慵懒地躺倒,“废话也是能要人命的。这些话日后不许再提。”
阿飞哑然,起身就要告退,却又突然想起什么,就不紧不慢地说:“殿下,那件事属下打听到了......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叫周威,是她去求孙太医救杨大人的。”
朱萧闭目念着:“周威?”
于她是听都没听过的无名之辈。
阿飞应道:“是她。她和杨大人曾是多年的同窗,因丁忧晚入仕途几年,知道杨大人病重就想尽了法子去太医院求人,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朱萧不说话,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新晋的翰林官能有多大的面子,竟请得动太医院的人了?”
阿飞知道她想说什么。定是上头有人授意。
而放眼朝中,谁能把控太医院呢?
阿飞推门而去,跨出门时,她隐约听到身后传来一声低叹:“再精明又如何?左右是情关难过。”
她因此愣了一下,合上身后的那道门时,“陛下”二字才从脑中冒出,早已惊出一身的冷汗来。
.......
西风吹过残灯,已是四更。
宫人们各自捧着漆盘,穿过冰凉的黑夜,早早地侯在谨身殿前。
年少入宫为侍,若非因罪牵连了、穷极了,谁愿在这冰冷的晨雾里捱日子?
于是他们只盼把贵人们伺候好了,得些不要紧的赏钱,顺顺当当过到二十五岁,然后速速出宫找个良家嫁娶。
当他们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昏昏噩噩中听到有脚步声由远及近,不急不缓。
知道是陛下来了,众人纷纷跪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在一片寂静中,厚重的宫门被缓缓推开,有无数道金光争先恐后朝门外涌来,为君王的背影描上了金边。
陆公公跟着朱承启,看到朱承启入殿前目光掠过跪地的宫人,不禁也停下了脚步。
“陛下,天就要亮了。”陆公公柔声催促。
天亮之前就要换好朝服,还要整理昨夜刚批好的折子,耽误不得。
朱承启默然收回目光,继续提步往殿内去了。
宫人陆续把漆盘摆进偏殿的暖阁中。
陆公公也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一面给他扣上玉带,一面低声说:“陛下,那个姓何的宫人,臣找人查过了。”
朱承启回望他,淡淡吩咐道:“你们先下去吧。”
“是。”
待所有的宫人都退下了,整个暖阁里就只剩皇帝和陆公公二人,陆公公犹豫了片刻才道:“陛下,她告诉罗翁,自己是长安何家的旁系的外室女,生母去世后,嫡父容不下她,辗转把她卖到宫里。
臣的人查下去,确实有查到相符的。只是外室所出的女儿亦是家中后嗣,就算真的卖了,也必定要瞒着族人,定然不会宣扬。故而没有查到有叫‘何子初’的人。”
朱承启转过身,负手久久的看着漆黑的窗外,颔首淡淡道:“原来如此。”
陆公公也沉默了。
其实当那夜那个小宫人说出“何子初”三个字,他也被惊了一下。
———
朱承启入主东宫后不久,一直陪着他的伴读被活活打死了,因为即便是太师太傅也不敢体罚储君,于是就有伴读替罚、皇女观刑的传统。
那个叫何子初的伴读挨了重罚,回去又染了风寒,没过多久就殁了。
于旁人而言,不过是储君换了伴读,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储君是谁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储君要担得起她子民的未来。
但于小小的太女而言,看着一起长大的玩伴死在自己面前,无疑是痛苦的。
大概是因为这样,陆公公总见他戴着那串檀木佛珠,便是熟睡了,也要紧紧攥在手里不放。
陆公公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有一个黄衣少年坐在长廊尽头哭。
他不知道,天之骄子为何会哭得这么伤心,他没有过去问,也不敢问,只是默默站在那里看了好久。
殿内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看着清冷的身影一步步走远,陆公公轻叹了一声。
杀人诛心,明知道那宫人是有人特地安排过来的,自己为何还要装作不知道而去查呢?
陆公公摇头,也提步默默跟了上去。
第105章 她这一世,就只会爱一个……
露华湿透廊槛,皇城氤氲在晨雾中,不觉东方渐白。
卯时三刻珉王朱文祯还在睡梦中,就听到宫人嘈杂的声音:“殿下,醒醒,朝会都要开始了。”
女孩儿微微仰头,揉着惺忪的睡眼瞥过昏暗的窗外,迷迷糊糊说了一句:“那是君王的事......”下一刻便把被子蒙头,继续睡了过去。
这时有人推门而入,朔风卷着朝露狰狞地扑进阁中。来人是刘公公,他是太帝君身边的人,在宫中威望颇高,
他来势汹汹地入阁,二话不说就亲自带人把珉王的被子掀开,露出蜷作一团的女孩来。
“殿下,该起了。”公公面无表情地说完后,环顾四周沉声训道:“还愣着做什么?伺候殿下更衣!”
这便是皇十一女珉王参朝观政的第一天。她在宫人忙碌的身影中渐渐醒转过来,不情不愿。
女孩望着铜镜里的自己——尚在总角之年,却早早束起冠来,不知为何,她竟无端端想起前几日刚学过“偃苗助长”之典。
她扭头问公公:“这是皇姐的意思吗?”
公公答:“太帝君稍后会向陛下说明,殿下只管去就是了。”
女孩闻言脸色微变,随即抬手制止宫人的动作,向刘公公说:“我不去。”
宫人正替她系着腰带,无奈只得停下。
刘公公半蹲下来与她平视:“殿下可不要再耍小孩子脾气了,晚
了就赶不上上朝了。”
自新帝登基以来,这宫中气氛甚是古怪,父亲似乎与长姐之间在某些事上有了分歧,女孩也察觉到了。
她虽年幼,但自小就受过严格的教导,早已深谙为人臣的道理,她一板一眼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皇姐才是这天下的君王,父君这是先斩后奏,是罔顾君上,是僭越。”
这样的话从十岁小儿口中出来,刘公公亦是始料不及,他低头帮她整理朝服的襟袖,却是淡淡笑道:“殿下言重了。太帝君是陛下的生身之父,陛下不会因为这种小事降罪的。”
“正是因为这样,孤就更不能去了。”
女孩把小手背在身后,煞有介事地望着窗外说道:“今日孤不经传召参政,那些言官就有话说了,而长姐素来宽厚,定然不会同我计较。这样一来,其他大臣定会觉得她们的君主软弱可欺。并且这桩事要是传到其他皇姐那里,明日不知她们又会有样学样提出什么无理的要求来。”
“这......”刘公公一时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太和殿,朝臣的队伍长长的延至殿外御道两侧,却只见宫灯无声地摇曳在晨风里。殿内殿外皆是死一般的寂静。
直到交辰时刻皇帝才露面。与往日的朝会相比,并无异处,倒因事少难得提前退了朝。
散朝之后,皇帝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去了偏殿小憩。宫人倒茶时,他命人多倒了一杯,宫人正纳闷,便听到一声通传:“陛下,杨太师求见。”
朱承启闻着茶香,头也没抬地淡淡道:“让她进来。”
仿佛早有预料。
早朝时,有人又一次提起孙协的事,那个时候,杨永清无意间抬眸,发觉从上首飘来的目光,为避君者讳,她迅速把头偏向旁侧:“此事自有三司会审来判,何须柳大人费心。”
皇帝宣布散朝之时,环视四周时,似乎目光在她这方多停了一瞬。
君上御臣,一个眼神便足以表明心意。
杨永清是半路折回的,身上的朝服未换,见面后施礼:“陛下,臣有件事想请陛下帮着定夺。”
朱承启不问庶务,抬手先让座。
“老师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杨永清甫一落座,就看到面前早已冷掉的茶,愈发笃定自己心中的猜想,她说:“先帝曾金口玉言,要在会试中加一道算术题。此次恩科,那道题的答况参差不齐,臣想起十几年前的那次科考,仍是心有余悸。”
朱承启颔首:“想必老师心中有了对策,只要不失公允,老师怎么想,便怎么去做。”
“臣明白。”杨永清点头,却并没有告退的打算。
朱承启问:“老师还有话要同朕说?”
杨永清站起身来,拱手再次施礼:“陛下,先祖皇帝信奉法理有度,宽宥了那个男史官,这才有了《凉州史》。而今朝前任礼部侍郎孙大人主动伏法,想来亦是为盛世教化所感,幡然悔悟。仅就此事而言,臣想向陛下讨教,当如何区别对待主动与被动伏法的两种行径?”
话音刚落,内史听到一声清脆的碎响,皇帝放下手中的杯子。